蒋建国: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质量提高为主

发布时间:2014.01.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阅读:144次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蒋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习总书记还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这是习总书记继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的又一次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

新闻出版业肩负着创作生产文化精品的重要职责,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出版精品大量涌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反映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释放的巨大发展活力,折射出我国日益巩固的新闻出版大国地位和迈向新闻出版强国的美好前景。但是也要看到,出版行业还严重存在着质量水平与数量规模不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统一的问题。在实用主义思潮驱使下,导向错误、内容低俗的出版物时有出现,重复出版、跟风炒作大行其道,内容同质化、印制质量差、文字差错多等问题成为顽疾。以图书为例,这些年出了许多好书,不论哪个门类都有传世之作,但平庸、低俗、劣质的图书也泛滥成灾,致使众多精品力作几乎成了沧海一粟,引起广大读者不满。

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不仅要靠相应的数量,更要靠上乘的质量。因为质量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之上的,数量好比金字塔塔基,质量就是金字塔塔尖,只有出版产品的不断丰富,才能淬炼出精品力作;但是,质量是灵魂、是根本,如果质量低下,出版物再多,也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对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对出版单位来说,还要看到,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向数字阅读,传统出版高质量的内容和产品已成为最大或许也是最后的竞争优势,如果丢失质量的优势,无疑是一种自杀。因此,抓质量既是国家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行业进入新的阶段,管理工作要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质量提高为主上来,牢牢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坚持质量优先、质量第一,围绕提高质量形成一套办法和机制,把对质量的要求贯穿到出版物生产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个出版人和每本出版物,大力提高出版物质量。

质量好不好,正确导向是根本。内容质量是出版质量的核心,正确导向是出版产品的根本。坚守出版导向,就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出版工作的基本属性和历史担当,站稳立场,守好阵地,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任何传播空间。坚守出版导向,就要坚守文化责任,不断提升出版物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品位,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更好地起到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宣传真理、普及科学、咨政育人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撑。

质量好不好,出版单位是主体。出版单位是出版物生产的主体。提高出版质量,基础在于发挥主体作用,从出版环节完善管理体系,确立严格标准,抓好贯彻执行,推动出版人把质量意识变为内化于心的理念和外化于行的实践。要重视选题质量,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创意策划和选题论证,从源头上优化产品结构;要严把编校质量关,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规章制度,全面考量书稿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确保出版品质;要提高印制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印刷标准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加强随机抽查和终验检查,在加工环节减少质量差错;要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建立随机抽样审读、集中质量检查、质检公示、奖优罚劣等系列措施,把每项质量要求落到实处。

质量好不好,人才队伍是支撑。书品即人品。出版物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人的素质,与出版人的职业道德、业务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提高出版质量,就必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出版人才队伍。要加强职业资格准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出版人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要加强职业规范和技能培训,抓好出版管理法规、编辑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和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出版人克服浮躁心理、力戒功利思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立志做文化创造者,决不当垃圾制造者,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职业责任,把多出优秀产品作为不懈追求。

质量好不好,人民群众是裁判。人民群众是出版物的消费主体和最终评判者。评价出版质量,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标准。要健全出版物评价体系,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把出版评奖与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与评选群众最喜爱的图书、向青少年推荐好书等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出版物的市场销售和读者口碑,关注各类媒体开展的评书荐书活动,充分运用问卷调查、网上评书、权威发布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创新群众评价的途径,加大群众评分的权重,在出版物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质量好不好,行政管理是关键。如果说市场解决了出版物“有”和“多”的问题,那么政府主管部门要致力于解决“好”和“优”的问题。随着政府部门职能进一步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质量管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对出版产品的质量监管,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职责和重要的工作任务,下定决心,加大力度,常抓不懈,调动所有行政管理手段向低劣出版产品开战。要加强重大选题备案,把紧出版关口;加强内容审读,及时发现问题;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剔除劣质产品;加强版权保护,激励创新意识;加强行政执法,查处违法案件。对劣质产品,一律进行下架、召回、销毁、赔偿,并追究责任人责任;对生产低劣产品的出版单位,根据情况,依照法规,分别给予停发书号、取消基金项目申报资格、停业整顿等处理处罚;对长期不能提高质量的出版单位,坚决吊销出版许可证。

在加强质量监管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对精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时代和人民呼唤更多精品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把精品力作创作生产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加强规划引导,不断完善原创、古籍、辞书、民文等出版领域规划体系,继续抓好重大出版项目,积极培育知名品牌;要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产业发展项目支持等,将政府资源更多向精品出版项目、优质出版单位倾斜;要完善评估标准、改进评奖机制,把精品生产情况作为考核出版单位、编辑人员的核心指标;要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导向作用。可以相信,只要牢牢扭住质量这个核心,就能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就能真正发挥新闻出版业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就能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摘自作者1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