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把脉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发布时间:2014.02.24      阅读:116次

 

2014年是文化产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各省市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紧扣“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两个主题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龚牟利

截至日前,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会都已结束,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在2014年各地政府工作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广泛分布在关于“现代服 务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等不同的章节中,不同的省市略有差异。有的省市甚至将文化的发展单独列为一章,可见其对文化发展的重 视程度。

2014年是文化产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各省市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紧扣“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两个主题,在已经发布的29份报告中全部涉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 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等内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十余年来始终致 力推动的,在今年各省市报告中,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多次被单独提及,说明其任务的紧迫性。而“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出于十七 届六中全会,“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与“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这两个命题来自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主要涉及文化企 业经营方式、政府管理手段、所有制形式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也将是各省市今年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前者包括“三馆一站一室”(区县有文化 馆、图书馆、科技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等,后者包括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 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和主要针对偏远地区的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及户户通工程等。

自十六大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历年文化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子项“促进基 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也被各省报告普遍提及,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概念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也反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对“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 发展”的要求。其中,标准化意味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那样,明确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均等化就是要统筹服务设施与 资源配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专家指出,是否要通过立法手段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 等化”,仍然值得关注。同时,地理结构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市,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文化惠民工程”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尤其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各省市报告论述的重点,特别是文化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重庆及陕西 等地区的报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着墨较多。如北京根据自身的建设规划,提出“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抓好核心演艺区、文化保税区、国家数字 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促进新兴业态发展。”上海提出“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推进中国工业设 计研究院建设,推动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时尚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等。各省市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还是利用本地区的各种产业园区、基地等来带动 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联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及地方出台多项政策以及建立各种文创基金引导、鼓励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 奖励、补贴、税收优惠及授信等方式。一系列现象表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专项资金、文创基金及财税优惠政策等仍在延续,力度甚至在加大。可以预计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仍然是各省市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呈现鲜明地域特点。“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鼓励文化精品的创作等主题,也频繁出现在各省市的报告 中。这也是从文化强国的大局出发,对思想宣传领域工作的部署,是对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发展要求的积极反馈。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及资源 禀赋不同,因此一些省市发展规划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报告中重 点,如西藏、广西、青海、内蒙古等,山西与河南等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也有类似的规划设计。其内容主要是结合旅游、文化、金融与生态等,打造“现代服务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