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人民社联手推出“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佚名 阅读:102次
编者按 12月11日—12日,第二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暨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建设发布会在山东泰安举行。大会以新平台、新合作、新发展为主题,来自15个国家的300余位新闻出版人在大会上深度交流。“一带一路”国际新闻出版合作、深化融合与转型升级、出版教育与出版市场、新闻出版小镇建设等,是国内外新闻出版人集中关注的话题。会上,本报记者展开多方采访,以求还原大会原貌、反映中外出版人心声。
“一带一路”上出版人携手前行 □本报记者 孙海悦 文/摄
“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峰会期间,国内外出版同行进行热烈交流。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对未来的深入合作更有信心了。”带着感慨与期许,韩国卡露文化有限公司总裁洪真佑与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总裁马尔沙维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在12月11日—12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上,国内外出版人聚焦深化“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就促进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展开深入交流。
审视格局
宏阔视野助互利共赢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如何深层次、全方位加强国际出版合作?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表示,要自觉把中外出版交流放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新形势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格局中,找准定位、方向和着力点。过去5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相关各国应充分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的悠久文化,寻求利益交汇点和合作共赢点,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交流,既是重要历史启示,又是迫切现实要求。”邬书林总结了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出版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一批骨干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务实合作,中国与国外同行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项目成功运行,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国外开办书店、开展印刷业务。
在深化“一带一路”出版交流合作中,邬书林认为,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准确、全面、系统地传播好、宣传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更加自觉地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要用好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一本本书、一个个项目,扎实做好关乎各国福祉的出版文化交流。
合作诉求
多种形式促务实交流
大会期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峰会,成为沟通各国出版业历史和现状、搭建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桥梁。
“我们对展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图书特别感兴趣。”马尔沙维克介绍说,在该集团的3家出版社中,成立于2012年的时代马尔沙维克集团是安徽出版集团的一部分,出版的图书大部分是中国作家的作品。
蒙古Nepko出版社是蒙古国知名出版机构,出版范围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学类读物,以及百科全书、词典等。蒙古Nepko出版社社长巴特贝亚表示,明年是中蒙建交70周年,出版社期望通过不断扩大的出版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俄罗斯东方图书出版社为当地读者译介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科普、学术、文学读物等。该社副总编辑谢尔盖·伊瓦努什金谈道,目前俄罗斯专门出版中国图书的出版社是尚斯国际出版社和东方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科普、教材、童书等领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尼泊尔当代出版公司总经理凯兰·高塔姆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表达了与中国30多家出版社的合作情谊。他表示,希望多出易于尼泊尔读者阅读的反映中尼优秀文化和文明的图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介绍说,该社始终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此背景下,该社创办了《丝路百科》杂志,打造推动丝路沿线国家人民友好文流和增进了解的重要平台。
积淀思考
拓宽领域重提升效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高校、研究机构也十分重视相关学术研究,推出了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出版物。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教授李一丹看来,“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前景广阔,相关研究成果的国际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传播“一带一路”相关知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进步和共同繁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新兴市场研究文库”,是一套系统研究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验教训、探索其未来发展道路的大型丛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将有更广的舞台、更大的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将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正如刘国辉所认为,通过大会和峰会的分享交流,国内外出版界进一步了解了各国的出版历史、出版现状、市场需求,更加熟悉了彼此的业务优势、合作诉求,这也为今后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版转型升级需要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尹琨
“互联网条件下,全球知识资源大融合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出版产业的融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和知识服务化,使数字出版获得更好的效益,使数字出版成为产业的主体、效益的核心、利润的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东的一番话,道出了第二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暨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建设发布会国际新闻出版深化融合与转型升级分会的主题。
数字出版潜力持续释放
在巴西独立出版商协会传媒总监宝拉看来,数字出版在巴西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纸质书存在运输成本高的问题。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读物由于不受空间限制,因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自然要优于纸书。
与此同时,近年来,为了提升巴西国民阅读率,政府每年都要出资购买几百万册图书,赠送给图书馆、学校,供青少年阅读。可随着巴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国家购买纸质书的数量和投入都会下降,这就为政府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更多投入提供了可能。
与巴西一样,俄罗斯数字出版同样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俄罗斯全球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奥列格·季马林谈道,科学类图书数字出版会迎来很大增长。原因在于这类图书在传统渠道的销量并不好,读者获取多以PDF等格式的电子书为主。此外,国家政策推动科学图书出版要走数字化道路。据他介绍,俄罗斯从2004年开始实施国家电子图书馆项目,允许读者公开访问经数字化加工的图书。目前有6万多种书籍开架阅览,这其中就有很多科学类图书。
专业出版“瞄准”知识服务
目前,国内科技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树立了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目标。同方知网出版传媒技术公司总经理何朝辉在会上介绍了学术论文的增强出版。借助中国知网的知识资源大数据平台,通过链接笔记、分享等功能,进一步深化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过去,百科全书都是完全编辑好了才能出版发行。现在则突破了传统出版的限制,实现了及时编写、逐条发布,并结合按需出版,为百科在线运营提供了新的模式。”中国林业出版社数字中心主任温晋以中国林业百科平台为例,介绍了中国林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产品布局和融合发展的策略。
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医学分社社长孙宇在分析学术出版要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同时,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她表示,以不变应万变,要寻找一流的作者和内容,发现高影响的同行专家。要了解学科全球发展趋势,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并探索可行性盈利模式。
数字平台助力内容走出去
“全球知识融合是大数据时代读者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同方知网国际出版与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孙红梅看来,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也促使中国优质的出版资源冲出国门,走向国际。
为此,知网构建了包括中国学术典藏图书库、中国建筑专题库、中国艺术专题库在内的数字平台,面向海外平台输出优质出版物。为顺应移动化阅读趋势,知网还打造了移动版中外文内容发现平台《全球学术快报》,它支持按期刊、主题定制内容,并能通过移动终端实时送达全球用户。
会上,孙红梅还重点推介了数字化图书出版发行平台知网星空·心可书馆。她表示,心可书馆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大众图书及国内外各类知识资源,切实为读者提供兼具个性化与专业化的知识服务。
新闻出版人热议“自家小镇”怎么建 □本报记者 尹琨
“土地证如何办理?”“税收减免政策从什么时间可以开始享受?”“对于有保密资质的印刷厂,是不是可以直接入驻?”12月12日上午,在第二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暨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建设发布会上的小镇建设圆桌讨论现场,参会嘉宾还未坐定,已经纷纷向小镇管理方、运营方代表提出了各自所关心的问题。
泰山新闻出版小镇服务办公室主任王志军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一回复,并介绍了小镇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按照规划,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将建设一馆三中心:新闻出版博物馆、国际新闻出版会展中心、国际出版物交易中心、小镇规划展示中心;一院三基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学院、高等院校新闻出版实习基地、新闻出版职业培训基地、新闻出版创业孵化基地。
通过实地走访,参会嘉宾看到了一年来新闻出版小镇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发生的变化,也让他们开始迫不及待地畅想入驻后,能为这个新闻出版人自己的小镇做些什么。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为小镇增加人气。”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的话令参会人员频频点头。
马国仓表示,作为首批入驻单位之一,集团除在小镇设立“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展厅之外,还将在小镇举办“妈妈导读师”亲子阅读等品牌活动,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小镇增名气、聚活力。与此同时,集团也将充分发挥新闻出版行业媒体优势,一方面对小镇建设和入驻单位关注报道,另一方面协助小镇举办相关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泰安走向深入。
“除了‘硬’的设施,更要有‘软’的活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希望小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丰富多样的活动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带动小镇影响力的提升。
据李奇介绍,机械工业出版社将把数字出版基地、文创产品创意中心、影视视频创作中心、机械工程图书馆等迁到小镇中来。同时,还将筹建中国工业科普博物馆与院士写作基地,让小镇成为泰山旅游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当天参会的不仅有国有新闻出版单位,还有不少民营机构对小镇兴趣浓厚。北京五洲时代天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梅、北京人天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跃不约而同地为泰安的区位优势点赞。据他们透露,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两家公司拟将物流、印厂和仓储设在小镇,从而节省大量成本。
时针已经指向12点,讨论还在继续。与会嘉宾希望入驻小镇的新闻出版单位能够加强交流,携手合作,各类项目能够形成联动效应,让新闻出版人自己的小镇真正发挥集聚作用,引领产业发展。
国际化人才培养 也要走出去 □本报记者 李明远
既要走出去,又要走进去,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推动国际出版合作的共识。
“文化融合是新闻出版国际教育与合作的根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文化本身的融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海平,在12月12日上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出版教育与出版市场平行论坛上的发言,得到与会嘉宾们的赞同。
推动文化上的融合,加深国际出版合作,需要国内出版人了解世界出版市场趋势与走向。而从长远来看,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也至关重要。
找好国际合作方向与对象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全球出版中心项目主管罗伯特·E·本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在本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的主论坛和分论坛上,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为国内出版人带来了很多全球出版市场的最新数据,并向中国出版人提出了针对性的经验分享和实操建议。
在罗伯特看来,中国出版人面临的特别挑战之一是语言问题,将中文翻译成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比较有挑战性。罗伯特建议,首先将图书英文翻译权卖出去,有了英文版后,其他语种的国家通过英文版再翻译成其他语言。
在传统纸质出版之外,数字出版市场的合作也是不可忽略的。罗伯特分享一组全球互联网方面使用最多的10种语言的数据,分别是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法语、日语、俄语和德语。他认为,通过聚焦这一信息,出版人可以分析、选择国际上适合发力合作的数字出版市场。
关于数字出版市场,另一位国际友人——西班牙INARI科技学习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西斯科也带来了结合实战经验的分析。他认为,出版人要成功开启数字化转型,首先要以消费者为核心,了解数字化消费行为。主营在线学习的公司需要持续地与用户对话,收集信息数据,对信息进行整理,并设计和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在线学习市场中,细分的移动在线市场在新兴国家增长率非常高。电信运营商与手机制造商得益于这一趋势,直接向用户投放在线学习产品,成为出版人在数字出版市场的新兴竞争对手。
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出版人要扎扎实实推进走出去工作,需要制订详细的商业计划,具体卖什么样的作品版权,销售什么样的语言,都需要结合市场调研进行分析。罗伯特建议,在参加国际书展时,提前做好关于合作对象的市场调研,根据读者人群特征、细分市场趋势、纸质书和电子书销售比例等因素,和重点希望合作的对象,提前预约洽谈合作。
在推进这样的国际出版合作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中外高校合作培养成为正在推行的培养模式。
今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共同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国际出版中心开办“出版传媒国际硕士培训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万安伦认为,在当前出版业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学界需要对于出版进行再认识,包括重新认识出版的内涵外延、新技术、学界与业界的关系等。这其中,中外大学合作培养出版传媒人才迫在眉睫,中外合作培养中,学分互认、开放课程非常重要。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戚德祥也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作办学,可以提升培养质量。目前出版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懂得国际合作和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需求下,中外合作培养需要真正进入操作层面。
中外高校以“双硕士学位模式”合作培养高端出版专业人才,是一种可行模式。戚德祥表示,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中外双方共同确认课程设置,共同授课、互认学分。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改革传统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需要培养国际化视野,因此课程设置要体现数字化、国际化,关注全媒体流程,并促进校企融合。以专业课程+英语+实践课程的形式,让参与项目的中国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
在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还就中外合作培养进行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实行“双师制”教学模式,中外教师共同授课、高校教师与出版专家共同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在国际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值得采用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