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建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外亮民族品牌 内塑城市气质

发布时间:2019.05.3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婧璇 王坤宁      阅读:90次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坤宁

 5月29日上午,来自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中外嘉宾、专家学者等,齐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也拉开了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文化板块分会场——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帷幕。

 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表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也进入到了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紧抓历史发展机遇,立足‘文化+’,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依托影视加强交流合作

 “文化产业具有创造多样性、建立交往关系的潜力。通过加强影视、出版等领域的创新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中国与塞尔维亚两国民众之间的文化联系。”塞尔维亚文化信息部助理部长斯拉维察-特里芙诺维奇表示,在“16+1合作”机制的框架下,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往空前活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欣欣向荣。

 据特里芙诺维奇介绍,塞尔维亚与中国就翻拍《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两部电影展开了合作,“这两部翻拍作品在见证中塞两国友谊的同时,也助推了‘一带一路’建设。”

 特里芙诺维奇介绍,于2009年成立的塞尔维亚电影委员会,旨在使塞尔维亚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电影拍摄地。“在塞尔维亚取景,利用当地的设施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信息和支持。委员会还管理一个电影产业的数据库,包括有关制作公司、设施、人员等的详细信息。”她说,塞尔维亚每年出品这样的长篇电影20到30部,“跨国合作提升了塞尔维亚的知名度,提升了电影市场份额,最重要的是增进了参与制片的各国之间的了解。”

 根据瞭望智库副总裁、《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程瑛现场发布的《2018—2019年度IP评价报告》显示,我国的影视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符号的海外影响力,“排名靠前的IP基本都有影视产品,如《流浪地球》《香蜜沉沉烬如霜》,虽然都来自文学,但主要是依靠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扩大了海外影响,也赢得了国际用户。中国文化符号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有影视这种产品形式。”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近两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呈上升趋势,国内进口呈下降趋势。动漫衍生品市场、国内品牌授权市场加速。”论坛上,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守民表示,目前国内动漫企业的运营模式正在由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转型,品牌打造和品牌授权正逐步成为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中国动漫虽然异军突起,但是和日本、韩国、美国相比仍有差距。杨守民表示,我们的动漫产品要打进国际市场,就要用国际语言来讲中国故事,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元素。

 “我们通过对流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总体观察可以看到,在动画、漫画、游戏这些领域,走出去效果比较好的产品中,很多是购买和代理国外的产品,要么就是以西方形象为主。”程瑛建议主管部门更多鼓励企业提升利用中国元素的认识和研发水平,在扶持或激励机制的设计上,不仅要看走出去的规模,更要看质量,“而中国元素的表现程度就是衡量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强看来,文化传播是一个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细心和水滴石穿的耐心。

 让阅读消费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消费的增长。阅读消费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当下,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一家家书店,在体现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彰显着这座城市阅读消费的活力。

 “正是这些最美书店,助力北京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中心。”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看来,阅读改变人,并通过改变人而改变城市,构筑城市文化高地,塑造城市文化气质。“推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必须大力提升文化消费。”谈到提升北京文化消费的具体举措时,他建议,可以从营造阅读消费氛围、优化阅读消费环境、满足阅读消费需要、把握阅读消费方向、推动阅读消费升级、彰显阅读消费意义等六个方面进行着力巩固和提高。

 “对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建设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阅读消费,既要倡导推广,又不能急功近利,因为培养市民的读书习惯,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这是急不得的事情。”马国仓表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要不断优化北京城市阅读文化生态,在倡导阅读上要打造有质量的全民阅读活动,通过营造浓浓阅读氛围、加大出版物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力度等多项举措,彰显阅读的主流价值和塑造城市的文化气质,展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格局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