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为盲人阅读点亮“心灯”
发布时间:2019.06.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尹琨 阅读:214次
□本报记者 尹琨
我国有1700万盲人,他们有的看不见,有的看不清,却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我国唯一的盲文出版机构,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66年来,不仅承担了从纸质盲文书,到电子版盲文书、有声读物、大字本等多形态盲人读物的出版任务,工作领域更拓展到盲人阅读推广、教育培训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寻盲文出版事业之变,以及盲文出版社坚持为盲人阅读点亮“心灯”背后不变的坚持。
盲文出版事业与新中国共同成长
盲文出版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
1953年7月,教育部盲聋哑处组建盲文编译组;12月,内务部和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接管并改组上海的“中国盲民福利会”,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内设盲文出版组。1954年年初,中国盲人福利会盲文出版组与教育部盲聋哑处的盲文编译组合并,成立出版组、宣传组和调研组。3月,出版组用新盲字出版了由毛泽东同志命名,被他称为“了不起”的《盲人月刊》,成为盲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盲文刊物。
“毛主席在动员他的亲家张文秋去中国盲人福利会工作时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对最痛苦的人不愿意去解放他们呢?’”回顾这段历史,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张伟颇有些感慨,“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中,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多方扶持,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盲文出版事业的良好起步和可持续发展,号召盲人学新盲字、学文化、学政治,学习较为复杂的技术,也为后来的盲文出版事业确定了鲜明的导向。”
1958年9月,中国盲人福利会在盲文出版组的基础上建成北京盲文印刷所,后改名为北京盲文印刷厂。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北京盲文印刷厂基础上设立北京盲文出版社。1984年8月,北京盲文出版社更名为中国盲文出版社,也标志着我国盲文出版事业进入编、选、译、印的新阶段。
成立之初,盲文出版社的出版业务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盲人实际需要展开。这一时期,《新盲字入门》《我要读书》等普及读物,《语文》《算术》等教材和课外读物,《实践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政治读物,《把一切献给党》《红旗飘飘》等道德修养读物,《林海雪原》《沙家浜》等文艺读物,《解剖学基础知识》等医学读物纷纷出版,初步奠定了盲文出版社多线并举的图书产品结构。
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政治读物,以及《盲人按摩中专教材》、“盲人就业培训指导丛书”、“盲人按摩师技能提高丛书”等职业技能类图书更是受到盲人读者的广泛欢迎。今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残疾人掉队”的主题,盲文出版社还将针对12.9万建档立卡的盲人群体,重点打造助盲脱贫教材,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与融入社会的能力。
从“杯水车薪”到出版物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盲文出版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盲人学政治、学文化、学技能的需要,但相对于庞大的盲人群体数量,依旧是杯水车薪。”张伟表示,出版能力较弱、出版手段落后、出版内容局限是盲文出版曾经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盲文出版是个纯手工活,就是打铁皮。”中国盲文出版社盲文编译部主任时晓艳用“工厂车间”形容30年前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情景:碰到哪个盲文字多一个点,就用锤子砸平,少一个点,就用铳子加点。盲人校对摸着铁皮工作,常常会把手划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机盲文信息处理及制版系统”和“汉语盲文、明文自动分词转译系统”投入使用,盲文读物出版能力才得以增强。“从打铁皮到用电脑录入盲文,这对盲文读物出版来说是一个飞跃。”时晓艳表示,现在有了盲文点显器,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伴随盲文出版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是盲文出版物种类、数量的大幅增长。据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沃淑萍介绍,中国盲文出版社年均出版盲文书刊从1984年的179种,增加到现在的1000种5000多万页。同时还针对在盲人群体中占比超过一半的低视力人群出版大字读物200种20万册,多媒体盲人有声读物上百种1000多课时,无障碍影视音像作品80余种。在图书种类上,既有各级各类盲人教材和课外读物,也涵盖政治、文学、医药卫生、现代康复、心理咨询、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许多当代文学名作、畅销书、盲文乐谱和满足盲人创业就业需求的康复、保健、中医、推拿类精品好书,也得以及时翻译成盲文出版。
1994年10月,伴随中国盲文出版社内设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向盲人群体免费开放,盲文书刊供不应求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2.8万平方米的中国盲文图书馆馆藏盲文书刊6580种近30万册,有声读物5707种6.37万盘,大字本图书1493种4.55万册。其数字图书馆资源已达20TB,包括4800多种约5亿多字电子盲文、1.3万多种6万多小时的有声读物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盲文读物出版周期长,除已经出版的盲文图书外,数字图书馆还有已经编辑完成但尚未出版的图书内容,供盲人读者第一时间在线或者下载阅读。
“周末经常有盲人读者背着双肩包,一次性从科技与医学阅览室借走10本图书回家阅读。”沃淑萍对此印象深刻。
“面对盲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精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沃淑萍告诉记者,借鉴图书馆分门别类陈列图书的经验,她与编辑们经常随身携带出版社不同产品线的书目名单,便于盲人机构、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挑选。
为盲人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作家董玉明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时,常以30岁作为分水岭。30岁之前,是用眼睛阅读,30岁之后,是用耳朵和心阅读。董玉明中年失明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赶上有声读物的发展与普及,他说自己听坏的听书机和MP3就有7个。
董玉明提到的听书机,是从盲文出版社一个外观看似平常的房间中诞生的。推开辅助技术研究所的房门,你不会感觉这里是出版社的一个部门,而更像是技术企业的研发团队。桌子上摆着显微镜和大大小小的电路板,地上整齐码放着即将“出厂”的盲人电脑,玻璃柜里展示着多台老款与新式听书机。
记者随手拿起盲文出版社研发的最新款听书机“阳光听书郎S918Plus”。这个外观像手机一样的听书机不足巴掌大小,十分小巧轻便。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听书机可以同步盲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即将投入使用的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中的海量优质内容,在线或下载后播放。
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是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是由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残联于2017年9月联合启动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盲文出版社联合国家图书馆、各地残联和盲协,在平台的支撑下,依托全国400家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盲人读者循环出借20万台智能听书机,同时,依托全国100所盲人教育机构免费向盲生循环出借1000台盲文电脑和盲文电子显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满足盲人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盲人个性、才华和创造力的多形态盲人读物更加丰富,为盲人带来多样化阅读选择。”张伟表示,无论是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持续推进,还是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连续14年成功举办,都表明了盲文出版社希望用各种终端和手段,线上线下配合,消弭盲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的信心与决心,要为盲人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让他们与健全人一起共享信息文明。
在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盲人阅读体验的同时,盲文出版社、盲文图书馆与中国盲协联合推进各地盲协成立盲人阅读推广委员会,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盲校和盲人就业服务机构一起,持续举办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记者在盲文出版社一楼入口处的宣传栏上看到,盲文图书馆6月份的各类文化与教育培训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既有读书分享会、音乐沙龙、文化讲座,也有盲人口琴培训、手风琴培训、口述电影播放等。像这样的活动,一年要办900余场。
“这些持续不断的文化活动、培训形成了协同联动的积极效应,激发了盲人共享阅读之美的热情,逐渐在广大盲人中营造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浓厚氛围。”张伟说道。
回首盲文出版社6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张伟表示,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推动盲文出版事业日趋精准、丰富,实现与时俱进。数字时代,虽然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变革,但盲文出版社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盲人服务,使盲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