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聂震宁:认识你的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聂震宁 阅读:95次
书同兄:
早上好!昨天傍晚从西安飞抵北京首都机场,上汽车驶离T3航站楼,暴雨骤然而至,京城暑热终于有所消退。遂想起刚刚离开的在西安举行的第29届全国书博会,展场外热气腾腾,展场内也是热火朝天,都无比够热——一为暑热,一为书热。虽然暑热几近难耐,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业同仁们和西安的读者朋友们却都络绎不绝聚集于展场,真是暑热挡不住书热!
今晨听说西安城也迎来了降雨,暑热退去,谢天谢地!你和你的同事们还在坚守展场,想必这会儿心情舒畅怡然许多了吧?
这次书博会上偶遇,我很觉意外。你刚入职,根据我的经验,这时应当是在校对岗位上,做上几个月的校对,业务考察合格后,才能回到编辑室做些杂务,熟悉室内规矩,读懂室主任的表情,摸清一众老编辑的脾性,然后听从室主任的安排,做一些书稿的初审,哪里有这么好的运气,就能去外地参加全国性图书展会!看来你们社长为人开明,思路开通,眼光远大。
虽然上述那些过程作为编辑上岗前的培训不可缺少,可是社长让你们几个新编辑先到书博会上感受书业氛围,近距离接触读者,也是培训,是让你们站到稍高层次上来认识自己进入的行业,理解自己职业的价值。在价值多元的当下,这样的培训太有必要了!昨天我去到书博会展场A馆少儿阅读节区域,看到那么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手上拎着刚刚买下的书,大包小包的,摩肩接踵,如过节一般喜气洋洋,我一时间被震撼了。多么好的读者,多么好的书业!哪怕只是为了眼前震撼心灵的一幕,我们出版人再多辛劳再多付出也是值得的。
在展场上,我问到你们出版社参展情况,你的神情似乎有一点不够振奋。你说看到一些出版集团展位和一些省(区、市)展团的装饰很大气,显然下了大本钱,相形之下,自己的出版社好像不够提气。我理解你的心情和感觉。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博会,有点儿像是一年一度的过年,正常情形下家家都应当有点儿喜庆的样子。其实,大户人家有大户人家过年的排场,普通人家有普通人家的模样,毋需比附。大集团、大展团气宇轩昂,体现整体形象,撑起书业的大厦,理所应当;单体社有单体社的特点,既不必硬撑着搞排场,也不要无所作为,就此放弃。书业无限,大小由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书业应有的生态。
我去看了贵社的展位,作为一个中型规模的单体出版社,可以说展位面积适中,装饰自有特色,重要的是新出好书不少。出版社举办的几个荐书活动很有些创意,让慕名而来的读者很是欢喜。这是我对贵社的一点印象,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新入职的你一定要正确认识你的出版社,这是入职的必要一步。
你跟我说有几位同学去的出版社比起你们社还要小很多,我从你的神情里读出了一点侥幸、一点无奈。其实完全不必无奈,也不必侥幸。做出版,大社有大社的雄伟,小社有小社的瑰丽,不好以大小论英雄。实际上,有些作者还挺愿意选择跟小社合作,因为小社能提供一些大社所没有的好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小社对于每一本书都有更专注的态度,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做好每一本书。而大社有大社的难,一年新书几千种,几个社领导哪里照顾得过来!小社一年只有百十种新书,社领导当然要好好照顾每一本书,毕竟小社允许失误的空间不大,生产经营上总要更认真才行。还有,他们在小出版社做编辑,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多呢。他们不仅要做好编辑案头业务,还有比较多的机会策划选题组稿,有时还要参与营销活动,个人成长的机会当然就更多了。我当年在一家只有几十个人的地方小社当编辑,一干10年,什么古今中外,什么编印发供,什么成本核算,大体弄懂了一大半,后来有机会到大社做社长,也就对出版各个环节都有了一些发言权。
认识你的出版社,除了认识出版社的经营特点,还要认识理解一个出版社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么说吧,我们既不能在商务印书馆大声疾呼要大规模开发长篇小说选题,也没有理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打造“辞书王国”;既不能在中华书局里喧哗要直追国际人文学术前沿,也不能在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那里发誓要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自然,出版社原有专业分工已经打破,除了某些特许出版业务需要具备资质外,在原先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开辟蓝海,寻求新的突破,早已成为一些出版社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不过,既然是一种战略性行为,就应当按照战略决策应有的程序进行,社长、总编辑都必须如此,更何况初来乍到的新人!作为新入社的编辑,还是要先认识自己出版社的优长,然后好好琢磨自己如何融入进去,接着争取有所作为。至于突发灵感另辟蹊径之类,其勇可嘉,可还是来日方长吧。
认识你的出版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认识社里的优良传统尤为重要。怎么去认识一个出版社的优良传统呢?首先可以从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和某些目标的设定上来认识。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在主政时期就确立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现在商务印书馆又有“辞书王国”之称。中华书局在创立之初,创办人陆费逵曾经有过“教育宗旨,以养成‘人’”的宗旨,现在他们的口号则是“百年再出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冯雪峰在建社之初确立过“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思路,新世纪又有“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的宣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直秉承邹韬奋的“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新世纪又有“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追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社赋《百科铭》有警句“传世之作也,百年之业也”。人民教育出版社有“敬业、严谨、团结、创新”的社训。中信出版社这些年发展得比较快,他们的宗旨是“中国看世界,把时间变成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不久在深圳办精品书展,亮出了一个颇有意义的理念,即“用更好的书,成就更好的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你是这些出版社的新员工,难道不会顿时有向往、有激情、有融入的冲动吗?
自然,作为新入职的编辑,认识你的出版社,认识出版社的优良传统,不能止于一两句口号,事实上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认识。认识社史,认识荣誉,认识本版书目结构,认识规章制度,都是必备的功课。还有一个很重要,那就是认识人——认识同事是自然的,这个可以慢慢来,可是认识老前辈却是一件大事。
20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一位新编辑,刚来社里工作时,还不知道自己所喜爱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的译者王央乐竟然就是社里早已退休的王寿彭老编辑,等到知道这事时,王老先生已经病倒了。新编辑几次请求一位老同事帮助联系,希望前去看望,反而被老同事问:“你究竟为什么一定要见他?”问得新编辑有点儿尴尬,不知该如何作答。其实,这很正常。就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刚进中华书局的新编辑往往希望见到周振甫,刚进三联书店的新编辑希望见到戴文葆,刚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编辑盼望见到秦兆阳、绿原等。很多新编辑往往希望能见到自己心仪已久编辑名家,也许其中有好奇的成分,可更多还是对自己的出版社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自己职业的自尊自重,对出版社优良传统的致敬。书同兄,你的出版社也有好几位卓有成就的名编辑呢,你认识他们了吗?
写长了,就此打住,下次再聊。
此祝
夏祺!
聂震宁
2019年7月29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