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向老编辑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2019.09.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聂震宁      阅读:161次

 \"\"



书同兄:

 真有意思!上封信写于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后,这封信竟然又写于一个书业盛会——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后,似乎咱们师生无会不信了(一笑)。本来这封信并不用急着写的,咱们已经约好9月初师生小聚,有话尽可以等到聚会时再说。可是,你知道,我这个人性情偏急,一旦有话要说,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恰逢今夜闲来无事,信笔直书,且作闲聊就是。

 再次感谢你和你的同事小文,在展会上你们义务替我做了两场翻译。你们真是新一代编辑!青春气息洋溢,信息搜集快捷,可谓见多识广,英语和计算机操作熟练,小文还英语法语兼修,跟你们在一起,直让我愈发觉出自己的老迈。不晓得你注意到了没有,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大都是年轻面孔,随着出版业国际化程度提高,出版业从业人员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这虽然是新陈代谢,规律使然,却也显示行业生机,事业保有希望。

 不过,在展馆的COSTA咖啡馆闲聊时,你那位让我很佩服的同事小文有一个态度让我有一点不太放心。当然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你大概还记得,你说到贵社建立了“导师制”。每一名新员工在入职之初,都要配备一名有相当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做师傅,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你说社长在新员工拜师大会上讲了一番话,大意是学术出版的编辑水平直接决定了图书的品质,为此要加大力度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而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离不开老编辑老员工的传帮带。我说社长这话讲得好,出版业本来就有师带徒的传统做法,近些年来不怎么用了,贵社恢复这种做法是在行业中带了一个好头,而且,这也是社领导对你们新入职的编辑员工关心负责的表现。小文笑了,她说她的师傅是一位老编审,是毕业于一所省属普通高校的硕士,从业快30年了,只是师傅不怎么爱说话。社里要求师傅带徒弟去展场看书,遇到跟外国同行交流,却完全靠小文做翻译,在外国出版社展区倒成了徒弟带师傅了。记得小文笑着说,看样子师傅貌似只会说“Nice to meet you”和“Good bye”两句英语。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当然,这是幽默,不过,我却一边笑一边有一点点不爽。小文是出自名校名师的硕士,才学自然不错,人又聪明,可是到了出版社,如何跟编辑师傅学习,她似乎还不是太明白。

 想必你还记得我给你们讲过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年轻时的一则轶闻。20世纪40年代,徐复观当时在官场上很火,要拜新儒家大师熊十力为师。熊十力让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此书早已读过。熊十力不客气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徐复观只好再读,读罢去见熊十力,说发现书中有许多不足。

 熊十力没等徐复观说完就斥骂起来,他骂徐复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何不先看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就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被老师的这番怒喝唤醒,顿时明白了读书治学乃至做人的许多道理,多少年后他回忆道:“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后来在学术上大有长进,与唐君毅、牟宗三等学者一道推动了儒学现代化研究,被称为继熊十力、梁漱溟等大师之后的新儒家代表人物。

 那天咖啡馆闲聊,小文说到她师傅时的态度让我猛然想起徐复观这则轶闻。当然,事情远没有那么严重。小文不过是闲聊时的一句幽默玩笑。不过,我这个好为人师的老师还是忍不住要多说两句。

 识人与读书同理,最好都“先看出他的好处”。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吸收营养的办法。其实,小文的编辑师傅我是听说过的,那可不是一位“貌似只会说‘Nice to meet you’和‘Good bye’两句英语”的普通人。你们显然还不知道,她曾经为贵社争取到一个重要作者的版权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位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经济学家,1980年代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书特别好卖,称得上是国际畅销书。

 那时我国还没有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尚未对国外版权实行保护,于是好几家出版社出版了那位法国经济学家的专著,大卖过一阵,也不用征得版权方授权。据说作者的版权代理人曾经来函索取报酬,也被置之不理。作者为此很生气。1992年7月3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有多家出版社开始正式求购那位经济学家的版权,通通遭到拒绝,据说,作者因为很生气,发誓“150年也不给中国版权”。其实原先中国的出版社也是按照当时的法律行事,无可厚非。不过,作者生气自然有他的道理,谁都无可奈何。

 不承想,过了好多年,忽然传来消息,那位经济学家竟然改变主意,把中文版权授权给了贵社。这可是业内的一个传奇,不少同行打听贵社花了多少银子才拿下来的,可传出来的消息却是版权条件并不高。那么,贵社是怎么博得那位生气的大学者信任的呢?说来很简单,就是依靠年复一年的写信。写信者正是小文的师傅,一位不太爱说话的老编辑,她设法弄到作者的联系方式,就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只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的著作。她每隔3个月写一封信,她是用中文写信——是的,她的英文是不太好,但这并没有成为她不去做努力的理由——然后找人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两种文本的信都给作者发去,以示郑重。信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对作者在经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佩服,热情地表达合作的愿望。如此这般她做了四年半,一共写了18封信,结果还真有了回音,作者被感动了,于是贵社拿下了这个颇具价值的版权合作项目。此事在行业里一时传为佳话。

 这就是小文那位“貌似只会说‘Nice to meet you’和‘Good bye’两句英语”的编辑师傅在国际版权贸易上的一个成功案例。不只如此,在业务上她还有不少作为。前两年,贵社牵头组建“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联盟,大力推动我国出版走出去,这个举措深得业内大咖们的点赞。据我所知,最早给社长提出这个建议的,还是小文的编辑师傅,也算得上是神来之笔吧?如此说来,这位资深编辑是不是值得你们学习呢?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新编辑应当向老编辑学习什么?

 其实,编辑出版业务上的一些知识并不深奥,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基本上都学过,即使别的专业的学生进到出版社,一学就会,当然不是什么难事。那么,新编辑究竟要向老编辑学什么呢?第一封信咱们讨论过出版情怀,是不是值得新编辑学习呢?第二封信咱们讨论过出版传统,在老编辑身上体现出来的各种好传统也是值得学习的吧?倘若小文的编辑师傅没有出版情怀,没有继承良好的出版传统,怎么可能会做出那些锲而不舍的努力,怎么可能一事当前主动创新!何况老编辑们值得学习的还不止这两条。还有老编辑出版人的职业精神——为文化作贡献的精神,为出好书精益求精的精神,为读者竭诚服务的精神,是尤其值得学习的。我国中医界有一句名言是“大医精诚”,指的是凡要做成一名“大医”,必定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心赴救”。咱们做出版的,要做成一名好的编辑出版人,显然也需要这种“精诚”的精神,不少老编辑为做好书正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心赴救”的,我们姑且就称之为“出版精诚”吧。这种“出版精诚”的职业精神自然是值得新编辑们学习的。不知道你以为然否?

  此祝

安好!

  聂震宁

  2019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