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合网:助力古籍传播数字化专业化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美霖      阅读:161次

 □本报见习记者 李美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古籍整理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出版。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明确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

 古籍是先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而古籍数字化则是古籍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古籍整理的门户网站,籍合网依托中华书局的丰富资源和古籍整理经验,通过多种类型的古籍数字化产品,形成以古籍整理为核心、知识服务为脉络的综合型数字化平台,为古籍整理工作注入新血液、增添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古籍上网 成果展示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工作,在促使古籍得到全面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古籍的数字化开发与整理,这是一个千秋事业。”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道明了古籍数字化的时代意义。

 早在2001年,中华书局便开始着手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中华古籍语料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003年,“中华古籍语料库”正式启动,同年古籍资源开发部成立,古籍数字化工作自此全面展开。2014年,中华书局推出大型整理本古籍数据库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并将着眼点放在为专业用户和喜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整理本古籍内容服务。

 2015年,在中华书局古籍资源开发部的基础上,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专注于开发、运营古籍类数字产品。2018年,古联公司推出资源类型多元化的数据库和古籍整理工作平台等在线系统,并统一整合至籍合网。

 可以说籍合网从诞生伊始便带着古籍整理数字出版的使命。作为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籍合网将古籍书目、古籍整理本、版刻图像、石刻拓片、文史类辞书、学术论著、影像资源等一网打尽。

 其中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中华经典古籍库”网络版,作为籍合网的“招牌菜”,服务大学、中小科研院所、企业用户及有专业需求的个人用户。目标用户可以自由切换至原书图像阅览,并实现注号跳转、引文格式自动生成、笔记、高级检索等系列功能。

 “中华经典古籍库”计划每年推出一期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完成6期数据加工,总计2694种图书,其收录并展现的数字资源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此外,籍合网还囊括《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文史工具书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以及《中华木版年画数据库》《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和完成更新的《中华石刻数据库》等不同门类的10个专题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产品涵盖了古代人物、中医古籍、宗教与信仰、历史地理、艺术与民俗、出土文献等多个大类。顾青说:“在追求大数据量的同时,更要追求高质量,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思路。可以说这些数据库是对古籍等历史文献资源的再现和加工,也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

 古籍众包 开拓编校新路径

 在古联公司的文献编纂部,记者和部门主任朱翠萍一起体验了一把古籍整理的新模式——古籍众包整理与编辑。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与办公室齐高的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古籍。朱翠萍打开了电脑上的古籍整理工作平台,在“我创建的项目”中向记者介绍《中华大藏经续编》汉传撰著部的流程列表,并演示了众包的编辑流程。记者看到,相较以往的编校流程,古籍众包的新路径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古籍整理出版的时间。

 籍合网平台的搭建创造性地实现了资源、技术、人才的三位一体,宣示古籍整理出版“电子3.0时代”的来临。“在电脑应用之前,文献的整理者往往是将版刻图书复印下来,在上面进行加标点、校勘等工作,然后经过出版社编辑、排印出来。”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向记者介绍说,3.0时代,彻底跳脱了纸的束缚,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古籍整理和内容加工,也以数字化的形式发布到网上。从数据处理到编辑加工,再到出版并呈现到读者面前,完全脱离了纸质媒介。更快速、更方便,可容纳类型更丰富的古籍整理出版方式应运而生。

 在线编校平台利用社会资源和技术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编辑工作的速度。朱翠萍说,在数字化呈现方式下,每个编审环节都丝毫不能懈怠。“古籍整理是一个很枯燥,也很耗时、耗精力的工作,需要有满腔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众包古籍整理平台构建起一座读者与作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桥梁。洪涛表示:“大家可以贡献资源、提供编校成果,也可以从上面消费内容,从单一的产品向平台转化,这是古籍众包工作平台最大的特点。”

 社群服务 打造交互生态圈

 籍合网也看到了为古籍爱好者打造“专属社区”、提供“社群服务”的必要性。其社群化平台“古籍圈”赋予用户自由发问、发表文章和讨论的权利,并根据用户的关注做个性化推送,以便增加用户黏度。此外,古联公司2019年推出的中华书局读者移动端服务项目“伯鸿读书会”,由同名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组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移动端数字服务,搭建集成性的综合服务平台。洪涛对记者说:“希望通过这个小程序,把读者从传统网站转到移动平台。他们能够集中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分享中华书局新的出版成果,也能互相分享读书体验。”

 洪涛介绍,图书的媒体融合包括出版前与出版后两个部分。出版前的融合即籍合网的在线整理,通过再造流程与技术将传统编校技术与数字化出版融合起来。出版后的融合其实就在于如何将书和读者更好地连接在一起。而“伯鸿读书会”的上线是打造交互生态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也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一方试验田。

 对于籍合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古联公司希望在提供更加丰富的古籍整理成果的同时,为大众读者和研究者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强强联手 共建资源根据地

 “我们业界须有个共识,那就是必须做高质量、符合学界需求、有规范有标准的好东西。”顾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古籍数字化整理中业界联手的紧迫性。

 目前籍合网的数字化资源合作总数已达7.71亿字。其中涉及凤凰出版社、巴蜀书社、天津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古籍办等全国多家出版社和相关机构。

 除了将已经整理出版的古籍数字化外,古联公司还约请专家整理文献,以数据库的形式出版。洪涛介绍说:“李伟国老师对宋代墓志铭非常感兴趣,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所以我们就约他来做一个宋代墓志数据库,相比于‘中华经典古籍库’,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籍合网上第一个直接以数据库形式出版的古籍整理作品。”

 大学和海外机构是籍合网机构用户中占比最大的两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馆长周欣平说,希望籍合网能够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数字产品,共同推进汉学,尤其是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使其走得更深、更远。

 籍合网通过这种强强联手、资源合作的方式在古籍整理出版的长征路上开疆拓土,通过与出版社、高校和海内外相关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起自己高质量的“内容根据地”。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希望,未来能联合全国更多的出版单位,把籍合网进一步做大做强。但他坦言,传统出版社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去传播优质内容,还需要时间去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未来古籍数字出版一定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