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万余图书版本 是文化自信“活教材”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章红雨 阅读:93次
刚刚落下帷幕的“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以1.2万余册图书版本,折射出新中国70年发展轨迹,被参观者誉为文化自信的“活教材”。
先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一套科普图书。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这套书成为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记录。
再看《中国大百科全书》,这部于1978年开始编纂的知识宝库,集中了各学科、各领域、各时代的优秀成果,读者称之“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界称其全面推动学科研究、完善国家知识体系建设。
上述两套“大书”是我国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缩影。综观版本展全貌,从新时代图书版本特别展区,到由领袖著作版本、社会科学图书版本、文学艺术图书版本、科学技术图书版本、古籍整理图书版本、连环画版本组成的综合展区,人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文化记忆。
进门不远处,《谈美书简》《美学散步》《生活与美学》一组图书,令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美学热”。1978年,国内报刊开始重新发表美学文章。1979年,中国当代第一本美学刊物《美学》问世。1981年,“美学热”进入高潮,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著作有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其中尤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影响最为广泛。
橱窗里,静静摆放的枣红色封面的《法学词典》同样不寻常,原来它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学专科词典。这部1980年6月出版的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重印并发行了增订版和第三版,为我国普及法学知识,适应法学教学、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查考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观众可考虑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知识价值和工艺价值4个维度,欣赏本次展览陈列的书籍版本。”中国版本图书馆馆长刘成勇的一席话,有助于观众欣赏这场经典版本的集体亮相。
的确,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它们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的同时,也该关注书籍版本的工艺价值。版本展上,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特装本《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的背后,就有一个将中华民族传统刻印装帧艺术发扬光大的故事。
1963年12月,在毛泽东主席70岁诞辰来临之际,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唯一一次亲自校订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其中,平装本面向普通大众发售,而特装本则专门为毛主席特别制作,用于个人收藏和赠送好友,仅出版10本,不公开发行。对于特装本,故事说是从宋代浙刻孤本《攻媿先生文集》中集字3300多个,逐字照相、洗印、拼接成书。而纸张则采用特制云纹宣纸,印刷采用传统的珂罗版工艺,用上等朱砂调墨印制,可保数千年不变色。由于该制作工艺制作周期漫长,难度系数非常高,出版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消息;《光明日报》以《民族传统刻印装帧艺术的异彩——集宋版字体的〈毛主席诗词〉是怎样印制的》为题,发表了对文物出版社的专访。
出版物的功能在于积累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并加以扩大传播,这在版本展上应该说得到充分体现。正如版本展前言中所说:“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金种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它们书写中国故事,凝聚着出版人的匠心,承载几代人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