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个人一等奖贺振雷: 甘用心血成就他人事业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孙海悦      阅读:105次

 编者按 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关于表彰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获奖代表队、获奖人员的决定》,对获奖人员和获奖作品予以表彰。在此次比赛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贺振雷、科学出版社王运获得了编辑个人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德霞、北京出版集团冯姝玲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本期人物专版将镜头对准这4位获奖者,且听他们说说获奖的心得感悟,听他们娓娓道来与文字打交道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孙海悦

\"\"

  不论是否获奖,我们为大赛准备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有益的。通过比赛提升技能,才是最大的收获。

——贺振雷

 

 “这次有幸获得编辑个人一等奖,离不开集团对出版质量一以贯之的高标准、严要求,离不开公司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谈及作为理工科编辑折桂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项目运作中心编辑贺振雷谦逊地说。

 视编辑精良读物为最大责任

 2007年大学毕业后,贺振雷进入出版行业,在民营公司做教辅编辑。2013年8月,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下属子公司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负责助学读物的编辑工作。

 在从事编辑工作已有10多年的贺振雷看来,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一本精良的助学读物,可以帮助青少年快乐成长。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

 贺振雷认为,作为一本书的“产品经理”,应该在策划选题、组建作者团队、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各个环节推敲打磨,以读者为本,精益求精。

 近几年,贺振雷始终坚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统计测量评价等相关课程,阅读教育教学论文。同时,他还注重与教研员、一线教师、学生进行多渠道交流沟通,以提升教育教学方面专业技能。

 视优秀文化传播为最大成功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贺振雷对编辑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就像许多业界前辈说的那样,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比如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贺振雷看来,敬业精神就是要有“对文字负责”的信念,认定“保持汉语规范性是编辑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书稿中发现的每一个差错“一盯到底”,对每一处疑问“刨根问底”。奉献精神,就是甘愿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成就他人事业。贺振雷说:“能用辛勤付出换来优秀文化的传播,就是编辑的最大成功。”

 同时,贺振雷认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贺振雷说,编辑要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和大量的审稿实践,培养职业敏感性,辨别并消除书稿中存在的各种政治性错误。编辑要掌握充足的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熟悉修辞规范,具备分辨语言文字正误的能力。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之外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从容面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书稿。

 视提升技能为比赛最大收获

 大赛中,优异的临场发挥来源于坚实的积累储备。贺振雷向编辑同行分享了3条备考经验。

 一是补齐语文短板。对字词的考查贯穿整个编校大赛,语法与逻辑差错是大赛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振雷建议编辑逐条阅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二是扩大知识储备。要大量阅读,注意详读与泛读相结合,锻炼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贺振雷建议,可以选一些经典图书,如各学科教材进行精读。这些教材能够增长学科知识且经过多次打磨,是培养编校能力的范本。“进行泛读时,一个窍门就是看目录。”通过研读目录可以理清目录内部的逻辑关联,从而了解全书的结构方式、作者的思维过程。此次编校大赛最后一题,就对审读书稿目录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三是增强实务能力。贺振雷强调,在日常工作中,稿件送审读返回后,要仔细研读审读意见,逐条分析错误原因,分类记录在案。商务印书馆《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上海文艺出版社《咬文嚼字》合订本,都是编辑业务学习、复习备考的好帮手。

 “不论是否获奖,我们为大赛准备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有益的。通过比赛提升技能,才是最大的收获。”贺振雷对准备参赛的编辑同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