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编辑个人一等奖王运: 向学者型编辑的目标努力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章红雨 阅读:147次
编者按 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关于表彰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获奖代表队、获奖人员的决定》,对获奖人员和获奖作品予以表彰。在此次比赛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贺振雷、科学出版社王运获得了编辑个人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德霞、北京出版集团冯姝玲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本期人物专版将镜头对准这4位获奖者,且听他们说说获奖的心得感悟,听他们娓娓道来与文字打交道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章红雨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古文,是我的座右铭。
——王运
得知自己获奖,王运在她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带有坏笑表情的留言:“终于公布了,幸好一等奖有两个。”看得出,她一直在期待结果。
王运生于1986年,2011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硕毕业后,入职科学出版社地质分社负责地球科学专著出版。对于这份工作,用王运的话说,既与专业有关,又晒不着太阳,挺合她心意的。
因为合心意,王运工作起来挺拼:2016至2019年,除连续4年荣获科学出版社“优秀员工”称号外,2017年和2019年又被社里评为“突出贡献个人”。如今,王运的职称是副编审。这些似乎证明了学地质专业的女孩子,即使不去野外工作,同样可以做出成绩。
聊起全国图书编校大赛,王运笑称自己是“老运动员”,2015年获得大赛编辑个人三等奖,2017年获得大赛个人优秀奖。此次获得编辑个人一等奖,完全得益于社里对大赛的重视,“社领导批准我们上班时每天复习一个小时”。
谈及获奖体会,王运说自己是理科编辑,平时很少关注文科内容,大赛让她对文科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此外她注意到,图书编辑需要熟练掌握与出版有关的国标和规范,因为在历届编校大赛中都有这些内容的考题,说明这些知识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功。“像这次大赛前,我就仔细看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结果考试时基本都考到了。”王运说。
会考试还得会编书,做一名学者型编辑是王运的目标。作为地球科学专著编辑,王运要求自己既要专业也要博学。为此,科学出版社年年举办的名家讲座成了王运的最爱。王运说,来社里讲座的人中有出版大家,还有著名科学家、人文学者,他们每次讲座都能让自己学到宝贵的知识。不仅如此,王运还特别喜欢社里的学术氛围。由于学科齐全,稿件中遇到其他学科的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编辑请教。
那么在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中最敬佩谁?王运,这位直爽的重庆妹子立刻说,是她所在部门的编审胡晓春。“胡老师做的书很漂亮,因为她会把排版设计细节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每张图的大小怎样调整、标题用什么字体字号、页眉页脚怎么设计等。我平时很少在版式设计上下功夫,往往都是依靠排版人员,我做的书跟胡老师做的书相比就不那么美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古文,是王运的座右铭。在王运看来,实现“取乎其上”,就是向学者型编辑目标努力,而胡晓春就是自己身边的榜样。
当然,成为学者型编辑需要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目前,王运让自己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及时将加工稿子时遇到的典型差错记录下来,便于时常翻看保持敏感性。同时,关注编校知识公众平台信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编校知识积累。2019年,王运在科学出版社第五届编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工作中有进步的快乐,也有稿子带来的烦恼。为化解烦恼,王运的诀窍是,把一些烦恼发至朋友圈分享。比如,有稿子里写到“大陆一流玄武岩”(应为大陆溢流玄武岩),“我就拍照发朋友圈:‘没想到玄武岩还分一流二流。’”有人写“大科学家廖若星辰”(应为寥若晨星),“我就发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这可不少啊”。“这样的发送,可以说‘集赞不费吹灰之力’。”王运笑道。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已过,科学出版社以到岗和居家办公相结合的形式复工。王运说,她特别怀念疫情前在单位“饭来伸手”(吃食堂)的日子,策划选题、加工组稿、编辑出版……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