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2.46%,净利润增长2.29%—— 川教社:疫情中何以悄然雄起

发布时间:2020.06.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婧璇      阅读:126次

 □本报记者 李婧璇

作为出版行业专业媒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记者,近日,两条来自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讯息让记者眼前一亮——

一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出版在内的各行各业生产、销售产生巨大冲击,收入下滑让“活下来”成为许多单位努力的目标之时,四川教育出版社却逆势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2.46%,净利润增长2.29%;

二是综观各家上市公司年报,2019年出版业上市公司旗下出版社排名,川教社以净利润3.66亿元拔得头筹。

两条讯息都是数据说话,数据是简单的也是枯燥的,但数据背后的故事一定不简单,更不枯燥。

于是,记者拨通了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的电话……

守主业 下活发展“大棋”

在新华文轩的业务整合方案中,川教社按照自身出版专业特征,被定位为教育产品研发、管理、生产平台。

目标明确了,关键是如何往前走。人常说,下棋看三步。在下好教育出版这盘“大棋”上,川教社抓住新华文轩业务整合机遇,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抓质量。优化、调整组织机构、人员、运行方式,狠抓流程追踪、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质保量完成原有及新转入教育产品的出版。第二步,提品质。对既有产品进行分析、评估、整合、修订、优化、升级,提升产品品质。第三步,盘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市场需求研发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品质教育产品矩阵。

有目标、有路径,接下来最难的就是抓落实。川教社积极围绕主业,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加强协同配合,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错位生产,确定了教材优先、上目录产品优先、报订数大或往季销售数大的产品优先、假期作业优先、无修订或修订量小的品种优先、可控性好的品种优先等原则,既抢进度也注重出版物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在此基础上,川教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品质教育产品矩阵,形成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如持续不断地对《可爱的四川》《信息技术》等地方教材教辅进行修订、优化、升级;依托优势教育资源,出版《书法练习指导》《中小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手册》等;以名校、名家、名师为核心,出版《大数据时代的极课教育创新研究纪实》《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等教育学术图书。

“我们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在做好目录教育产品的同时,基于全民阅读理念,融合泛在学习概念,提出泛年龄、泛场景、泛品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泛在悦读’理念,开发市场化图书。”雷华告诉记者。

针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中考高考变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及学生阅读需求与应试痛点,川教社策划推出“快乐读书吧”“统编语文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等名著阅读系列,融科学知识、科学素养提升、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为一体,有趣、好玩的儿童科普图书系列,短短数月间出版市场化图书100多种,在2019年上海书展、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首届天府书展等展会推出,引发大家广泛关注。

下好一盘大棋的关键是让棋盘上的每个棋子都动起来。川教社编辑主动加强与市场、发行人员的联动,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市场、客户需求,并与发行人员一起前往北京、陕西、江苏、安徽、江西等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信息,策划选题、组稿。

“借鉴目录教育产品销售思路,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减少库存、退货,降低经营风险。”雷华表示,积极推动市场化转型发展,让编辑走出书斋,走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策划开发系列产品,“市场在哪里,读者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就要在哪里!”

重融合 实现“弯道超车”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R、VR……新兴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让传统出版业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推动融合便成为每个出版单位必须直面的课题。

作为地处西部的专业教育出版单位,技术的发展让川教社看到了发展的机遇。让新技术为教育出版赋能,成为川教社推动自身融合的全新选择。

从2015年开始,川教社快速完成数字业务基础建设,并不断探索尝试出很多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模式。雷华对此如数家珍:

——开发有声读物。“我们对小学英语教材音频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利用,投资小,见效快,‘川教英语’APP用户上千万,年均纯利上百万元。”据雷华介绍,川教社还整合传统经典、古诗词、历史、童谣、民俗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推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篇》等有声读物,已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平台上线。

——强化增值服务。川教社充分利用二维码技术为教育图书提供数字化增值服务,通过扫码可以获取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丰富线上资源,得到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内容资源和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利用AR技术开发教材教辅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初中地理学科试点取得成功后,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区市落地,学生用户上千万,教师用户过百万,被业界称为技术与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开启了单一教辅出版到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新时代。“特别是在地理学科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AR、VR、3D视频技术应用于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帮助教师实现互动式教学,让枯燥的平面知识‘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雷华说。

——推出高中AI(人工智能)融媒教辅。通过图像识别、语音合成、机器学习、自适应算法引擎等技术,达到自动批改作业、智能组题/组卷、学习方案个性化定制等功能。

——打造“川教学习”学习平台。“我们以国家课程标准教材川教版小学英语为基础,开发了小学英语智慧教育平台‘川教英语’APP(包括学生端、家长端、教师端)。”雷华表示,川教社在此平台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和产品迭代,现已更新、发展为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43项功能的“川教学习”学习平台。

……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的资源来推进融合出版进程,不能头脑发热、盲目烧钱,陷入‘大投入、低产出甚至无产出’的陷阱。”在融合发展的投入产出上,雷华的头脑很清醒。

小投入,大产出,全领域,专业化。推动融合,让川教社尝到的何止是收入甜头,更主要的是实现了发展上的“弯道超车”。

变机制 改革激发活力

融合发展,离不开机制保障;打通资源,少不了机制改革。但传统出版单位怕就怕机制变革,一旦失败,新的资源没抢到,老的优势恐怕也留不住。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发展没有退路,改革只能向前。

“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分社制。”雷华表示,让业务下沉到各分社,积极探索具有川教社特色的、科学的分社管控模式,增强分社活力,释放新动能,促使各分社面向教育细分市场自主经营,抢抓出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产品,“到2022年初步完成川教社产品矩阵建设,成为新华文轩出版新的增长极,为振兴四川出版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此,川教社相继组建了基础教育分社、文教分社、学术分社、北京分社。其中,基础教育分社夯实基于全学科资质的教材教辅出版体系,继续完善国家、省级、地方区域性、校本等梯级教材教辅出版体系,满足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需求;文教分社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产品矩阵;北京分社充分利用北京信息、资源等优势,坚持专业出版、优势出版、有效出版,拓展全国市场;学术分社坚持“高、精、新”特色,抢占重点出版物高地,高度重视将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有机融合,紧密关注中宣部、四川省委宣传部主题出版思路和时政热点,更有针对性地策划、出版相关图书。

“目前,川教社以分社制为核心的运营机制改革基本完成。”雷华把基础教育分社、文教分社、北京分社、学术分社比喻成四艘主力舰,正式扬帆起航。各个分社将聚焦各自专业方向,形成业务板块相互支撑并良性竞争的态势。

盘活机制,激发活力,人才是关键。据雷华介绍,川教社大力推行产品经理制,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大力推行绩效改革,并借助新华文轩人才成长计划,搭建行政职务、职称、首席编辑、编辑导师、产品经理、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先进评选等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有力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了一支具备市场思维、创新精神、精品理念、扎实功底的编辑出版团队。

机制活了,人才有了,再加上精细化的管理,方能事半功倍。在川教社,社内文件交换原则上使用电子文档,确需打印都是将用过的纸翻过来再次利用,只有上报、对外的正式文件才会使用新打印纸。对此,雷华说:“作为一家利润超过3亿元的出版社,不是承担不起打印纸这点成本,而是要全社上下形成一种成本控制的意识。”

“一分钱现在谁都看不起,掉在地上绝对没有谁会弯腰去捡,但在生产经营中一分钱却关系重大。一个印张成本增减一分钱看起来无所谓、毫不起眼,一本书10个印张,目录教育产品印数动辄30万册、50万册,一来一去,一本书成本就相差6万元、10万元。川教社一年出版1500余种图书,算下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雷华经常在社内算的一笔账。如今,精细化管理、减控成本的意识深入到从领导到每一名员工的骨髓,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既定目标,围绕教育出版主线,竭力推出双效俱佳的系列图书,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市场美誉度、读者认可度,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真正成为新华文轩出版新的增长极。”对于川教社未来的发展,雷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