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社科文献出版社《作者手册》发布—— 助力提高我国学术话语权
发布时间:2020.08.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孙海悦 阅读:142次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出版社的活力源于作者的活力,作者工作始终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之一。”在日前举行的SSAP手册系列·Ⅰ《作者手册》发布暨社科文献作者服务研讨会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
业界人士认为,《作者手册》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社科文献出版社担当起了应有的学术启蒙和传播责任,对提高我国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
涵盖学术出版相关领域
“中国出版业要高质量发展,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作者手册》就是一项推动我国学术创新、提高学术出版水平,进而影响学术研究甚至科研教学规范的基础性、标准性的重要工作。”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出版要有门槛,《作者手册》就是很好的门槛。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用“期待已久,适逢其时”形容《作者手册》的出版。他认为,《作者手册》面对的不仅仅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作者群体,同时也面向政策管理部门、研究者和编辑队伍,受众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政策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他希望《作者手册》对政治方向、学术导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对维护学术规范、普及学术标准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对推动学术共同体共生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作者手册》是从作者立场出发的一部学术服务指南。作为执行主编及主要撰稿人,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说,手册的框架基本涵盖了目前学术出版中的相关领域,除了前言、导论和附录外,共分六大部分28章。第一部分介绍学术出版物的类型及其相关规范要求,涉及普通图书、学术论文、学术译著、古籍整理等;第二部分介绍学术出版类型及其流程,涉及图书出版、皮书出版、学术集刊出版、数字出版、国际出版和重点出版项目;第三部分阐释学术出版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和道德问题;第四部分讨论学术出版物中文字、数字、标点、量、单位、公式、专有名词的具体用法和风格;第五部分讨论表格、插图和地图的各项要求;第六部分主要介绍学术著作中尤其需要强调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类别与体例,以及如何编制索引。
修订完善学术服务指南
“对于完善学术出版规范、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社科文献出版社一以贯之地重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致力于更好地推动中国学术出版与世界学术出版强国在同一平台竞争。”邬书林表示。
从二次创业之初仅20余人的无名小社,成长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文社科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谢寿光的带领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在这个专业学术平台上,约400位以学术编辑为主体的专业团队,为近10万名学者和3000多家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撰写的《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是美国出版界对学术来稿最常用的标准。打造中国版的《芝加哥手册》,是谢寿光数十年的追求。
早在1997年秋入社之初,谢寿光就积自己15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从事哲学、社会学百科全书编辑出版的经验,撰写了近4万字的《管理条例》,这其实就是“一个编辑如何为作者服务的工作手册”。2012年,谢寿光负责原新闻出版总署学术出版规范行业标准起草时,同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内部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手册——写作、编辑、出版指南》(简称《SSAP手册》)课题组,同年正式印制《作者手册》供内部使用,此后陆续进行修订完善。
随着《SSAP手册》研制进入后期,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下,社科文献专业学术服务体系加速布局,全面修订《作者手册》随之提上重要日程。此次推出的《作者手册》就明确回答了怎样才能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作者、如何准备稿件、作者会享受到社科文献出版社提供的哪些服务、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作品应遵守哪些规范和流程等问题。
据了解,《作者手册》不仅有纸质版,而且有多种电子版。
希望手册与时俱进
“《作者手册》应该向国外推广,发挥更大价值,这是中国学术出版界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的重要一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总结了《作者手册》的3个特点:它填补了国内《作者手册》的出版空白,是一部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作者提供写作指导、研究指导的工具书;它融贯中西,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学术标准接轨,融合了中国特色做法和国际通行做法;它符合我国出版行业学术出版、学术写作要求,体现了出版社的特点和行业的要求。
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老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期待《作者手册》不仅仅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更是全国性的。
“《作者手册》不仅是一本手册,而且是一项事业的象征。”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看来,在一些出版单位更看重经济利益的当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担当起了一个出版社应有的学术启蒙和传播的责任。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果认为,《芝加哥手册》从1906年第1版出版到2017年推出第17版,始终在更新迭代。他希望《作者手册》同样能与时俱进。“对不同时代的学者而言,它是一个指导;对后人和研究者来说,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学术风尚和学术规范的变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谢寿光说,学术出版规范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每个时代学术共同体的沉淀、积累。“作为新时代的学术出版人,我们尽可能做到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