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书简》: 500封书信中选出66封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汤广花      阅读:111次

□本报记者 汤广花

\"\"  

《战“疫”书简》编辑团队合影。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供图

若干年后,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共同回顾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战“疫”书简》里收录的书信就是很好的凭证。该书从近500封书信中选取66封,作者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工人、学生等普通人,也有行业的领军人物,如钟南山院士用书信勉励青少年,朱永新教授写信给大小朋友讲述生命教育,董宏猷、徐鲁等身在武汉的作家也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本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做精品图书要和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要时刻怀有作为出版人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把握社会热点的敏感性和快速跟进的行动力。”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姚磊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书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疫情发生后,书信走进长少社人的视野。“2月13日,我们联合湖北之声正式发布《战“疫”书简》征稿启事。在城市隔离的艰难时刻,有多少人会投稿,稿件的质量如何,起初我们的心里完全没底。”姚磊回忆,第一份信心来自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疫情期间,李修文主动下沉到社区投入志愿活动,并捐赠了10万元稿酬用于抗疫。他一口答应做主编的邀请,一边下沉社区,一边找稿源。

与此同时,长少社成立了约稿统筹小组,主要有3种收稿方式:一是创建征稿邮箱,向世界各地的读者征稿;二是编辑约稿,主动去寻找有代表性的作者,让他们给自己最牵挂的人写信;三是争取已发表书信的作者授权,把各媒体上契合《战“疫”书简》主题的书信也收录到书中。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长少社共收到近500封书信来稿。随着作品的不断积累,选稿标准也逐步明晰。如作者要有代表性,需要集纳不同身份、年龄、地域的作者;传达的内容要视角独特,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出每个普通人为战“疫”付出的努力;表达细腻、真实感人,特别是能给读者带来情感共鸣等。

“在编辑加工环节,要有一个明确的编辑思路,特别是厘清选题的价值目标和内容主旨,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投稿中进行取舍和编排。”姚磊说,《战“疫”书简》工作组首先预选了一批达到成书标准的稿件,由编辑黄如洁初步为每封信提炼关键词和主题,再按稿件的主题提炼出亲情、笃志、成长、勇气、家国等类别,把书信放置到各辑中。最后按信件的主题、写信人和收信人的身份,给每封信重新拟了主副标题,让读者一眼辨识出每封信的特点。稿件编排经过多次调整,且反复考量相同主题或作者身份类似的稿件,直至确定目前成书的66封信。

在姚磊看来,在实操中,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编辑队伍也是成功的关键。《战“疫”书简》工作组由社长挂帅,总编辑、骨干编辑是小组成员,且明确分工。多位参与的年轻编辑都直言约稿和审稿能力得到提升。如编辑刘瑛在一位纪录片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了一张简短却感人的便签条:“谢谢你们这83天的坚守与陪伴,是你们给了我们家一般温馨的房间……”刘瑛通过多种途径联系上作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护师唐杰,疫情期间,她担任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的主管护师。这张便签是她在离开武汉时匆匆写下的,以感谢所居住的酒店。在长少社的邀请下,唐杰为《战“疫”书简》写下了饱含深情的书信《我们的军功章上也有你们的一半》。

优秀书信体作品的特点是情感细腻,容易打动人,且适合借助声音传播,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长少社与湖北之声合作,边征稿、边登载、边播送,吸引了一批名家自愿加入到朗读者的队伍中。如年过七旬的配音演员隋桂凤,为了保证效果,特地申请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进行录制;配音演员、《舌尖上的中国》解说李立宏,在演播书信《我是一个“不负责”的父亲》时,多次录制,反复揣摩家书中父亲含蓄克制的情感特点。这些深情款款的诵读,让《战“疫”书简》中的战“疫”故事更加温暖动人,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