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位温润如玉的出版家 ——记杨德炎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1.01.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黄书元 阅读:97次
商务印书馆的同志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参加杨德炎先生逝世10周年追思会。我一惊,杨总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怎么有的人走了,就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而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就在我的脑海里,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10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他,报刊发了那么多缅怀他的文章,把他的经历、往事、待人接物等等都发掘出来,很多事都感人至深,也使我对杨总的崇高品德、高尚人格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深受感染。我与杨总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也全部涌上心头。
2002年我调到人民出版社工作,当时与商务印书馆同属中国出版集团领导,所以经常在一起开会,由于人民出版社在集团排序第一,所以只要开会,我一定坐在前排,只要有大会发言,我总是第一个。记得我第一次在集团大会发言后,心里忐忑,脸发烧,正琢磨第一次亮相,不知效果如何?一侧脸看到与我坐在一排的一位,笑着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心里一暖,仔细打量,他看上去很敦厚,闪闪的眼镜后面一双含笑的眼睛,看桌签名字,知道他就是杨德炎先生,后来我一直称他杨总。
杨总自来熟,散会时他走到我身边,说:“老黄发言理论水平高,不愧是人民社的社长。”我知道他看我新到集团,怕我怯场,是鼓励我,然后问了几句我到北京是否习惯、有没有困难之类,他又对身边其他几位社长说,“老黄有几句说得不错。”他用满口浓郁的安徽话学了几句我在会上的发言,让身边几位开怀大笑,我也笑起来。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后来我经常看到永远西装革履、戴着眼镜的杨总身边总是围着一圈人,听他绘声绘影地说一件什么事,然后大家轰的一声笑起来。他的朋友多,很多人愿意和他聊天,觉得与他在一起很快乐。而他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段子,他的语言有京腔的直,也有吴语的绵,他能把故事说得有声有色,还能把别人的话语学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机智,这既需要智慧,也说明他反应敏捷。这个世界上一脸正经的人易见,而有趣的灵魂难觅。杨总不仅有意思,关键是他处处为人着想,给人以善意的建议,在我的面前他总是忠厚长者的老大哥形象,也是我一直追赶学习的榜样。
2004年我爱人调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我就有了全方位学习的榜样,她回家经常拿杨总教育我,比如,杨总端红酒杯是3个手指捏着的,我是一把攥在手里的;杨总作报告时打手势是两个手指翘着的,我是胡乱比划的;杨总与馆里同志说话总是含着微笑的,我脸是经常板着的;有问题有困难进杨总办公室,不管是面带怒容还是面带愁容,出来时都是面带笑容的……总之,杨总是处处都值得我学习的。比如我在家打电话,我爱人就冲我说:“你总是粗门大嗓子,直着脖子喊,你以为你那一口安徽土话好听怎么的,哪天我录下来你听听,驴叫似的。你不学学人家杨总,从来不大声说话,他一开口,全会场马上都安静下来了,交头接耳的、打瞌睡的,都打起精神、竖着耳朵听他说,会场还老有笑声。”我自惭形秽,自愧不如,只好说:“杨总当过外交官,代表国家形象,我一个土包子,拿什么与他比?”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次我们俩一道出差国外,一次去越南,一次去蒙古国,由于中国代表就我们俩,出差期间一直在一起,所以交谈得多,印象也就特别深。
2007年5月底,杨总以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的身份带着我这个常务理事,还有一位是给我们当翻译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室主任,我们三人前往河内参加亚太出版商联合会。
在飞机上,杨总就告诉我,一下飞机我们就换一点越南盾,到宾馆时服务生拉行李、打扫房间要给一点小费。我说,越南我去过,没那个毛病。杨总说,越南原来是法属殖民地,可能有收小费的习惯,再说,酒店人员工资都很低,就靠一点小费增加收入,还是给一点吧,你意思到了就行。我点头,毕竟他在国外多年,外交礼节比我懂,心中也为前两次去越南未给小费而歉然。于是一下飞机在机场我们每人就换了100万越南盾,大概3元左右人民币就可以换一万越南盾。杨总说:“在这里我们就是百万富豪,当一回中国大款,小费你就一万两万地给吧,试试看,满满的自豪感!”听上去挺大方的。可是后来我看他在给孩子和夫人买纪念品时却思考再三,最后买的都是很便宜的旅游纪念品。
由此我知道了他的外语那么好,虽然带了翻译,但他很少需要翻译。他与很多代表都很熟,那些老外一看到他就大呼小叫地握手、拥抱,老友重逢,格外亲热,交谈起来也很流畅,没有一点障碍。不像我,听外语如同老牛听琴声。
那次会议有一项任务,就是评选亚太地区最佳图书奖。中国版协推荐了28种图书参评。因为在单位太忙,走前我们对参评的图书都没来得及看,到了酒店,杨总先把书抱到自己房间,说是要好好看一看,他笑着对我低声说:“别看都是老朋友,鬼得很,到评奖时六亲不认,专挑你毛病。”然后扎进房里再没有出来。第二天吃早餐时见到他双眼通红,我问他眼睛怎么了,他说昨晚一直在看书,“每次开会都这样,没关系。我们的书真不错,我看着看着天就快亮了”。其实他怕在会上有评委提出问题讲不清楚、回答不了,所以要把参评书浏览一遍,好家伙,28种中还有几种是套书,翻一遍也够呛,可想而知,那一夜他就没睡。第二天在会上,他的发言获得的掌声最多。中国一举夺得5个奖项,其中1个金奖、3个银奖、1个鼓励奖,成为获奖最多的国家。那本得了金奖的图书,是韩国出版协会主席尹均斗先生在我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一位韩国出版家的中国之旅》,在评奖中大家最关注的是金奖,所以讨论得比较细,提出了很多问题,杨总都一一作了解答,令与会者非常满意,全票通过。杨总对工作的细致、认真可见一斑。
第二年,2008年4月,还是我们仨结伴去蒙古国,参加同样的会。那次任务不重,从蒙古国返京,到机场时广播却抱歉地通知我们:上午气象条件不适合起飞,请大家耐心等待。一查问才知道当时风向不对,据说飞机起飞必须逆风而行,而乌兰巴托的成吉思汗机场虽说是国际机场,但小得可怜,只有唯一的一条单向起飞道,碰到风向不对就起飞不了,可是会议工作人员把我们送到机场就走了,再回宾馆已不可能,其他乘客都在附近找个饭店休息,等待机场通知。杨总说:“我们不休息了,给国家省两个钱。风转不转向是老天爷的事,快乐是我们的事,先去喝杯咖啡提提神。”这样我们就在机场附近转来转去,从早上转到天黑,转了十几个小时,累得够呛。
这中间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南来北往,独享他杨氏幽默,由此也从他身上知道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我问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他来了精神,对这套书如数家珍,从最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严复的《天演论》谈起,到准备在国庆60周年时推出珍藏版,对每本书的翻译者、很多不是在他手上出的书,他也都能说出一二三,对有的译者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扬长补短等也做了评价,可见他为这套书真正倾注了心血;谈到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史,从创业到被日本鬼子轰炸再到复兴,他对商务印书馆的历史真是了如指掌。他谈得绘声绘色,让我心醉沉迷,让我对商务印书馆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其中也看出杨总对商务印书馆的精心呵护和深挚的爱。
我还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商业秘密”。我随意地问他怎么把那么多世界名著还有那些外国畅销书都抢到手的,他突然神秘一笑说:“这可是我们的商业秘密,不能告诉你。”我一听是“商业秘密”,也来了精神,就千方百计要把他套出来。我说今天我请客,好酒、大菜由你点,如何?他说:这里的大菜就是羊肉之类,吃多了上火,酒就不喝了,你欠我一顿,今天请喝咖啡吧。我说那更没问题,咱这就去喝。他又说,今天咖啡已超量了,也不喝了,你记着这笔账,改日酒和咖啡一道请吧。他说,每本好书的出版后面都有故事,说不完。老外的好书要想拿到,关键是你得让他知道你是真心实意想把这本书做好,让他信任你。他说,最近有一本书好几家在抢呢,我们把这本书出版以后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还做了营销和宣传方案,设计了封面,做了一本数码样书,最后感动了对方,我们出的价不是最高的,他们还是把书给了我们,就是觉得我们心诚。“与外国人打交道真诚很重要,他们特别看重信誉。我们商务印书馆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嘛。”他有点得意地笑着说,然后又郑重其事地说,“真诚守信用,这是所有百年老店最重要的品格!这就是我们的商业秘密。”当时我觉得这“商业秘密”是杨总开玩笑给我“卖了一个关子”,今天想起来,这不正是百年商务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杨总总是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所以无论谈什么事都乐滋滋、笑嘻嘻、神采飞扬,就连当年“文革”中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去劳动,他回忆起来,似乎那些苦难的往事都成了快乐的经历,下放也是一次不坏的锻炼。我想到人民出版社的老同志当时也下放在湖北,便问起有关情况。他说,我们当时统属文化部,都下放在咸宁,我们两家离得不远,他们知道我是采购员,有时也有人托我代购一点必需品。他说:“人民社老干部的活特别重,就是开山放炮采石头,然后烧成石灰给我们其他连队盖房子。有一次我去山上找人,看到两个老同志抬一块大石头,好不容易顶起来,腿发抖,一步一步、颤颤巍巍往前走,可能是太重实在抬不动,一边走一边哼,哼的声音都是颤抖的,走不了多远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看他们那干瘦的身躯和一双细腿,我真担心会被压断,让这些在城里连鸡都抓不住的知识分子干这么重的活,谁受得了……”这时我听到一直乐呵呵的杨总嗓音变了,变硬了,话停了,他转过头看着很远的地方,目光在眼镜后闪亮。唯有这一次,我见他有点伤感。我想,他达观快乐的外表下还包裹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杨总去世后,我与一些同志聊天,有时不自觉地就会谈到他,真是“不思量,自难忘”。除了唏嘘他的过早辞世、他的为人处世,以及有关他的种种事迹,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把他引为知己,这很难得,也引起我的思考:在这世上,一个总是给人以光和热的朋友,一个可以轻松相处的朋友,一个可以“晚年愿作邻家翁”的朋友,是那么难找。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杨总就是大家心目中那难得的知己。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形象——君子,杨总就是一个真君子,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不似圣人那样高不可攀,而是温润如玉,而是坦荡荡,而是喻于义,而是扬人之善,而是以同道为朋……这样的真君子谁人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