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之作 皇皇巨著 文化担当 经典传世 《大足石刻全集》开创石窟考古报告新篇

发布时间:2021.04.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杨帆      阅读:81次

 □杨帆

\"\"

  北山136窟右侧壁中龛外立面。

\"\"

  《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

  《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

 

14年,5100多个日夜……

200余名文物工作者和出版人……

11卷19册,重约400斤,图件3539张,图版5100张,共计约252万字……

重庆出版集团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信仰般的力量,14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不舍昼夜,立足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传世经典,以心血成就了一部皇皇巨著,将《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矗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版图上,将我国重要石窟群考古报告编写出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和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共11卷19册,是对大足区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5处石窟考古报告的集结出版,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这部集文献、影像、科考测绘于一身的考古报告再现了大足石刻数万尊造像的原貌,从而使这些石刻造像的历史风貌和真实现状永远留存下来,为后人研究大足石刻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全集》的出版,既有大足石刻研究院从事考古报告研究的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有重庆出版集团编辑出版团队的热情付出,更有国家基金办的悉心指导和国家出版基金的鼎力支持,既有老一辈石窟考古专家学术思想之传承,也有新技术条件下石窟考古研究人的创新成果。这一套规模大、投入多、周期长、难度大的考古研究报告的最终出版充分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努力的高度契合,表明了党和国家关于重大项目出版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国家出版基金犹如定海神针,雪中送炭

大足石刻的研究史可追溯至近200年前,但直到2003年才启动系统的考古调查,这是因为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不同于一般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的考古报告,石窟造像的形态和装饰给绘图记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足石刻研究院开始尝试开展北山石窟的考古调查,2005年6月撰成《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第237—249号龛考古报告》,2005年完成北山佛湾第1—100号龛的现场调查记录,2006年绘制了第1—50号龛立面图,测绘了第1—50号龛平面、剖面图。

随着北山石窟考古学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足石刻研究院计划出版大足石刻考古报告集。现实是残酷的,大足石刻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要开展整个石刻系统性的研究,仅测绘费用都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开支,更何谈拍摄、编辑、设计、印制、出版。所幸,国家出版基金鼎力相助,无疑为这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出版项目雪中送炭。2010年,重庆出版集团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确立出版《大足石刻全集》项目,组建了项目组,并确定由重庆出版集团、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编撰出版。2012年3月,《全集》获得国家、市级资金资助。其中,国家出版基金资助465万元,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50万元。有了这些资金支持,给集团吃了一颗定心丸,让集团领导作决策时能底气十足;让项目单位摆脱资金压力,能专心做项目;让项目参与人员心无旁骛一心打造出版精品。无疑,国家出版基金的设立让这些想出好书又迫于经费压力的出版人有了一根定海神针。

倾注各方心血,集中力量办大事

《全集》项目时间跨度大,分工协作单位较多,包括有重庆出版集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华宇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合力完成编撰工作。《全集》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丁明夷教授担任主任,同时邀请马世长、王川平、宁强、孙华、杨泓、李志荣、李崇峰、李裕群、李静杰、陈明光、陈悦新、杭侃、姚崇新、郭相颖、雷玉华等国内众多文物、考古学界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成员。项目正式启动后,重庆出版集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多次交流、讨论,并邀请考古、出版、摄影、文博、测绘等相关领域专家出谋划策,数次召开出版工作会、现场工作会,就《全集》的定位、体例、版本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和商议。

两个单位组建编委会,成立工作组,按分工开始投入撰写、测绘、拍摄、文献整理、制图等具体工作。编纂工作团队分为调查记录、现场测绘、绘图、图版拍摄、拓片、铭文整理、资料整理、英文翻译、英文审稿、报告编写、统稿、审稿等12个工作小组。编辑出版工作团队分为图像拍摄、拓片拍摄、文字编辑、图版编辑、审稿、校对、设计排版、印制、财务等10个工作小组。所有组成员的专业涵盖考古、历史、文物、艺术、美术史、出版,学历从博士到本科,既有长期在大足石刻、出版社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无数个日子里,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中年人已然知非之年,这部鸿篇巨制绝非一二人之功可以完成,它收藏着200多人宝贵而美好的岁月时光。

专家马世长从《全集》的体例,到记录的要点、测绘的要求,以致文字的繁简等都给予了十分具体、细致的指导。主编黎方银十几年如一日,白天处理院务,晚上审改全书文稿,带领课题组的同仁们完成了《全集》的所有编撰内容。大足石刻研究院的邓启兵、黄能迁等一次次爬到十几米甚至三十几米高的支架上察看、记录、绘制。石窟在一天天风化,编撰需要和时间赛跑,在编撰最紧张的2011至2013年,重庆市大足区委、区政府也3次将《全集》的出版写进大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这部国内石窟考古报告堪称里程碑式的代表著作最终得以顺利出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交出满意答卷

在《全集》启动初期,重庆出版集团就树立了精品意识,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落实到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严格审核把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全集》项目政治导向正确、内容质量一流、运行安全可靠。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总编辑陈兴芜、副总编辑王怀龙多次到大足石刻召开《全集》编辑工作现场会,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图书定位、体例、版本、出版事宜及工作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研判,推动了考古报告编写以及后期编辑之间的无缝衔接。承担《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美术分社社长郭宜跟随父亲(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从小就生长在大足石刻所在的大足区,儿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带着极大的工作热情承担了该项目的具体工作。以美术分社副总编辑郑文武为组长的摄影组,他们长期奋战在野外,远离家庭,寒来暑往,往返于各个文物区拍照录影,翻拍拓片。在后期编辑出版过程中,重庆出版集团组建精兵强将,精编精校,先后成立审稿、编辑、校对、设计印制4个组开展工作。

在《大足石刻全集》问世之前,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纂全面、系统的考古报告,只有日本人在20世纪30—50年代完成的《云冈石窟》(16卷32册)。国内尚无任何同类出版物借鉴,编辑出版压力空前。本着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数年来,重庆出版集团不求回报,最大限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组所有成员不计个人得失、不遗余力,最终不负众望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创新成果,教科书式的范本为考古研究出版树立了典范

《全集》对大足区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刻进行了系统整理,按区域和编号序列,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学手段,客观、全面、准确反映大足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存状况。不仅包含考古文献,还整理了石刻图版、线描图、测绘图、铭文拓片、航拍图等内容,在整个编撰以及编辑出版过程中探索了很多适合石窟考古报告的创新成果。

1.采用最新测绘技术手段。《全集》采用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张祖勋院士针对石窟寺数字考古的应用需求而研发的创新性成果“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Lensphoto考古测绘版”。该技术能准确反映考古实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保存现状,能在不接触文物的基础上进行考古绘图,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对文物的保护性破坏,极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实践证明,《全集》采用的此项最新技术手段具有成图精度高、效率高、成果数据类型丰富且益于应用拓展、性价比高、可实施性强等优势,形成了石窟寺数字化保护易于实施的可行性技术方法,对于提升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能力,实现大足石刻文物遗存的“永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2.采用无人机+挂载高像素单反相机的拍摄技术。大足石刻系摩崖造像,个别造像位置非常高,也是开放式空间,为客观真实展现造像的原貌,避免大角度仰拍带来的变形及失真,需要对石刻造像群的地理位置分布有具体的描述和展示。无人机+挂载高像素单反相机的拍摄技术,能直接弥补使用卫星照片导致的照片失真、图片像素低清晰度不高的缺点。

3.收入了最新考古发现的成果。随着编纂工作的启动,大足学的研究专家们踏遍了大足石刻主要分布点周围的山林之间,发现了新的文物点,并已全部纳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文物点之中。《全集》对新发现的40处石龛摩崖造像以及20多处佛龛铭文进行了增补,过去许多辨识错误的龛窟造像得到了纠正和重新解读,过去未曾考释的图像也得到了新认识。

4.创新考古报告编撰体例。《全集》打破以往考古报告编撰方式,体例设置合理,文字图像并重。第一至八卷图、文分卷编撰,即上册为文字卷,下册为图版卷。第九卷《大足石刻专论》,收录近年对大足石刻研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十卷《大足石刻历史图版》,收录近代有关大足石刻的珍贵图片,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由中国营造学社及杨家骆、梁思成先生等所拍摄的140多张历史影像。第十一卷为《附录及索引》。

5.打破传统编校印模式。《全集》涉及的排版内容有文字、线图、图片、效果图、注释,数量大,各种展示图片类型各有各的标准和作用,且图件、注释均需与文本内容一一对应匹配。《全集》采取编写人员与编辑共同参与设计排版再共同审稿工作模式,边审边改,作者、编辑和设计排版三方人员对内容和版式共同现场会商把脉。

6.破解石窟考古报告线图排版难题。全集线图原格式为CD格式,与InDesign软件的通道完全不兼容,在排版初期,设计人员仍然采用植入线图模式,等前两卷排完了才发现,所有线图比例都有部分错位,粗线、细线、虚线混乱,漏线等情况。通过数次实验、尝试,最后找到解决办法:将CD格式的线图全部转为AI格式,并且调整AI里面的线条粗细,保持比例不变、线条粗细不变,并建立单独文件夹,以链接文件夹的方式在InDesign里面进行排版设计。

7.探索出图片校色处理新方法。《全集》采集了高质量数码拍摄图像,全部为RAW格式,这是一种无损照片格式,是未经过任何软件处理直接由感光元件生成的原始图像。每一张图版校色处理至少需要3次,第一次是在RAW格式里校色,第二次是由RAW格式转为TIF格式,在TIF格式里再次校色。这种校色标准,为实现《全集》图版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集》的问世“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正如丁明夷先生在《全集》序言中所说,“它不仅可与日本《云冈石窟》比肩,在研究深度、拍照水平、测图质量和编排次第上,代表着21世纪大足石刻研究的新成就。”2019年9月6日,《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前,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作出批示:“向《大足石刻全集》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向重庆出版集团‘文化担当,经典传世’的出版情怀表示敬意!”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全集》作了高度评价。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表示:“《全集》这样的严肃出版物体现了出版工作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的本质功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说:“《全集》的出版意味着我国重要石窟单位的考古报告的编写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我国古代石窟集中区域的系列考古报告的出版已经启动。”它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崇峰所言:“利用《全集》可以做到不在大足当地就可以研究大足石刻,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共享平台。”

2019年11月6日,时任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率领专家组一行莅临重庆出版集团,验收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大足石刻全集》。结项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成果、审核账目、专家质询等环节,对《全集》进行考评和验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评优秀项目,圆满通过结项验收。

(作者系重庆出版集团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