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蓝图,他们这样绘制

发布时间:2021.04.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左志红 袁舒婕 张雪娇      阅读:71次

□本报记者 左志红 袁舒婕 张雪娇

\"\"

  主 持 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 冯文礼(左一)

  对谈嘉宾: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陈永刚(左二)

  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 王民(右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 范军(右一)

  本报记者 张雪娇 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中国中长期的“任务表”和“施工图”,我们中国人迈上了新征程。国家的“大规划”需要具化为无数的“小规划”,这样“大规划”才能落地实施。

这不,4月1日,咱们的出版人就在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汇聚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总编辑会客厅》,讨论怎么编制自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担纲主持,前来做客的既有出版“国家队”的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陈永刚,也有地方出版集团的代表——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民,还有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范军。围绕出版集团“十三五”的发展成就和“十四五”的规划编制,他们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主持人:首先想问一下两位集团领导,中国出版集团和安徽出版集团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有什么亮点? 

陈永刚:“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集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党管出版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融合发展工作成效明显,国际传播能力持续增强,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稳中有进。

“十三五”期间,集团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规模上保持第一,在获得国家重大奖项的数量上保持第一,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动销品种占有率上保持第一。集团重点支持12个重大出版融合项目,包括中华书局的古籍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中读、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APP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集团数字产品集群。年度版权输出数量连续5年达到千量级,占全国总量的近10%。集团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成立了24家国际编辑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出版”成功上市,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基本健全,国有资本运营能力持续提升。重大项目投资取得明显成效,集团资产总额和经营规模稳步提升,营收和利润都在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王民:安徽出版集团在“十三五”期间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初步完成了产业调整。“十三五”期间,我们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实现销售收入和总资产两个200亿。我们有意控制了规模,同时推动主业占比大幅提升,主业从最早的只占百分之十几,增长到去年年底接近40%。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主业占比超过50%。为了推动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新书品种减少了40%,但是销售收入增加了20%多,这说明我们的单品效益得到了提高。

二是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布局。“十三五”期间,我们关闭了30多家和文化不相关的企业,实现了产业转型,探寻出一条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例如,我们成立了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建成了黄山中国书画小镇,组织了安庆五千年文博园黄梅戏《天仙配新传》的实景演出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从单一的出版+贸易企业,转型为包括出版、大数据整理、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在内的综合文化企业集团。

三是实现了“三个融合”的起步。我们实现了文化与科技、文化和旅游、文化和金融的融合,这三个融合都有很好的收益。 

主持人: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思路上,在具体的目标上,两个集团有什么具体想法?

陈永刚:在具体路径上,中国出版集团一方面要培育新型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力争打造一批体现国家水平、代表国家形象、呈现新型业态、具备新竞争优势的国家级品牌出版新平台,将集团规划与国家部署紧密衔接。

另一方面要健全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企业治理体系,进一步发挥和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决策功能、资产管理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地发挥二级企业的产品研发功能、生产经营功能、企业管理功能。进一步突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完善考核目标调整机制,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使我们这个企业更好地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王民:不仅仅是“十四五”期间,包括到2035年,我们重点做两件事,一个是占市场,一个是拿大奖。占市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大众阅读。如果没人阅读、没有市场,再好的书也没有作用,因此一定要占市场。拿大奖就是要积极申报“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大奖项,力争获奖。这些奖是风向标,通过能不能拿大奖就能看出出版社的选题是否和中央保持一致。如果一个地方出版集团能够在占市场上做出一番业绩,在拿大奖上走在全国前列,我想我们就为实现2035年的文化强国目标作出贡献了。

主持人:对标国家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出版人应该有什么新作为?怎么才能有新作为?

 陈永刚:对标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中国出版集团的总体考虑就是“三个立足于”:立足于中央要求,从出版“国家队”定位出发;立足于人民需求,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打造新型文化企业出发;立足于集团追求,从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出版集团的远景目标出发,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总体规划精神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兼顾历史、眼下与长远,编制出一个高质量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成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涌现出一批文化强企,因此集团规划会明确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出版集团的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并据此确定重大项目、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王民:聚焦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出版人要做强主题出版、做精大奖出版、做响大众出版、做实融合出版、做优走出去出版。出版人要自觉将主题出版作为第一出版来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作品呈现形式,推动主题出版走深走心走实。围绕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学术积累、科技成果传播等,大力策划重大出版工程。坚持深化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产品线建设,推动大众出版提质增效。深化出版产业链建设,抓紧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出版与多元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出更多好项目。强化版权资源开发,着力在特色化、走进去上下功夫,丰富走出去资源库,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走出去品牌,拓展走出去模式。

主持人:范军副院长长期从事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研究,曾参与出版业多个“十四五”子规划的编制工作。请谈谈编制“十四五”规划对行业发展有何意义?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范军:毫无疑问,出版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将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指导思想、目标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再过5年,到2025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完成之时,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出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历年文化产业数据来看,出版产业都是文化领域的排头兵、领跑者。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出版业必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这次的规划应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应制定一些指标,比如社会效益考核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