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唐启升文集》青岛首发
发布时间:2021.01.0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孙海悦 阅读:51次
□本报记者 孙海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京联合发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的相应变迁,对当前文化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新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新时代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蓝皮书认为,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一系列改革创新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了文化治理的时代化和现代化水平。
——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六部门《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出版国产网络游戏作品审批”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完善文化业态的管理、规范文化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二是多维度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人机交互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新的风向标
蓝皮书指出,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人机交互阶段,以虚拟显示为代表的计算机系统的拟人化和以手持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计算机的微型化、随身化、嵌入化,是当前计算机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基础,创造了新的文化事物。
从内容类型来说,人机交互的文化生产以虚拟主播、虚拟场景为主。2018年,南方财经推出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虚拟主播“俎江涛”;2019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相继推出全球首个可视化虚拟主播“康晓辉”、AI记者助理“小白”等。另一类型人机交互的文化生产是虚拟场景的创造,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乐动敦煌》、“V故宫”项目、各大城市的各类VR体验馆等都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
体验化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将成为主流
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体验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蓝皮书分析认为,近年来,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依靠大数据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可穿戴设备、AR/VR产品等,从表现内容与展现形式层面为文化消费提供更为优越的体验感。从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19年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预示着发展人工智能已从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蓝皮书认为,创造更具体验化和智能化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应注重消费升级对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现有的规模化、大批量、单一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群体代际转换,以“90后”“0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