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典藏版出版
发布时间:2021.12.2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丁以绣 闫松 阅读:54次
□本报记者 丁以绣 闫松
“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内容乍听起来是小儿科的东西,但幼儿虽小却是未来,所以我一直对我的工作充满了价值认同。这是培根铸魂的工作,也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王明雷的开场虽然紧张但很自信。作为接力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他分享的话题是幼儿课程资源。
这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21年“骨干编辑谈做书”沙龙活动收官之作的现场。台下的观众,大多数是王明雷的同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编辑和董事长覃超、总编辑张艺兵,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相关领导及一部分忠实读者。
从3月15日到11月30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18位骨干编辑登台,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做书的心得体会,有实践、有理论,有经验、有教训,有收获、有成长……台上台下的同事亦师亦友,沙龙内外的编辑口口相传,大家通过沙龙的平台增本领、长知识、开眼界。
个个带着“绝技”登台
王明雷以亲身参与的接力社宝贝课程、适应性发展课程的建设为例,讲述了项目策划、内容研发、编辑处理和市场宣传等工作,并分享了他在幼儿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思考。
登台前,王明雷做了精心准备,虽然他谦虚地认为“尽管努力了也讲得不怎么好”,但是“每个进行分享讲述的编辑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在王明雷和其他主讲编辑的眼里,这不仅是自己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梳理,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的出版社,“而且每期都有出版社领导和集团领导到场,我们一点不敢怠慢”。
不同的编辑岗位不同、经历不同,演讲风格和分享内容自有不同。
韦丽华是广西美术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她以《艺术的故事》《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等引进版美术图书为例,讲述自己对于引进版图书的理解,探讨了编辑在引进、编辑外版图书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既有实操又有故事,自然吸引人。
特别是在讲述错失《秘密花园》的版权和接手《艺术的故事》版权维护时,韦丽华的经历和这两本美术出版界经典图书背后的故事,让现场听众非常着迷,有些观众的现场提问甚至让她“感到惊喜”。
广西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部副主任韦胜辉分享的主题是“持之以恒‘挖一口深井’——谈广西民族古籍整理与出版”。结合民族古籍整理与出版,他讲述了“挖井秘籍”:从一次会议发现一个选题、从一个选题策划一个丛书、从一个丛书做成一个板块……韦胜辉的“大板块”包含五大丛书、60多个项目,出版时间跨越3个“五年”。
韦胜辉的案例更像是告诉编辑们“深挖洞、广积粮”的道理,这得在专业上真有“两把刷子”才能“长期hold住一个选题”。这让沙龙的具体组织者、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管理部副主任唐勇“特别钦佩”。
18位骨干编辑,个个带着“绝技”登台——
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吴小龙、漓江出版社的辛丽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罗煜涛主要讲品牌图书塑造,使编辑们认识到“品牌战略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
漓江出版社的何伟、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赖铭洪、广西美术出版社的潘海清侧重谈质量管理,让编辑们“在打造精品方面收获不小”。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的陆春泉、《海外星云》杂志社的宁良凌,着力融合出版的实践与探索,让编辑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新路径有了更多思考”。
还有广西美术出版社的吴雅,接力出版社的刘芳、严结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罗雯,漓江出版社的谢青芸,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张星华、孙华明……
分享“干货”满满、经验多多,庄谐相宜。大约两个小时的沙龙,每次都能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大家在位于南宁三祺广场的漓江书院,尽享沉醉的夜晚。
身边的“红人”,可以学学
“我一共听了7期。有时候碰上出差,有时候加班赶工作,也没全程听下来。”王明雷很珍惜“谈做书”这种学习交流平台,可以系统总结自己成败得失,促进日后编辑工作的精进。
除了最后的收官之作,王明雷还给第1期开讲的吴小龙做了一次主持人。然后,18位编辑循环,前一期的主讲给下一期做主持,每个人一次主讲、一次主持。18期下来,大家都成“红人”了。
首期开讲的吴小龙创下“开门红”。他分享的主题是“出版之‘诗’——‘大雅’品牌的尝试”。
“大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创立的人文图书子品牌,是在国内诗歌出版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图书品牌。作为“大雅”创建人之一,吴小龙结合自己11年的出版经历,讲述了“大雅”系列图书面世背后,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译者相识、相知和交往的故事;分享了青年编辑如何在新时代文化发展大格局下,找准自己的定位与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出自己的“理想图书”,实现编辑梦的心路历程和苦乐参半的奋斗史。
“有才有颜有故事”的吴小龙讲得深刻、谈得透彻,尤其是在“理想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与享受”很是戳心,圈粉无数。
“他提出的‘大雅’品牌就是对品格的追求,是对图书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他坚持的深耕细作每一本图书,在编辑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都让我印象深刻。”一家兄弟出版社的编辑这样“@吴小龙”。
“终于明白为什么小龙老师的文字那么好,原来是因为他懂诗!听了他讲出版背后的故事,以后做宣传更有底气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宣传主管张凡已经变成“小迷妹”,“每一部书稿,除了各种论证,保留‘毛坯’的价值,还要反反复复打磨封面、内文、翻译、版式设计……即使我没有他那样博学,但如果能像他这样认真去做一件事,还有什么事不能做成呢?”
“在这个平台上,一批爱做书、会做书的骨干编辑人才为我们分享了精彩的图书编辑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编辑卢明宇参加了多期沙龙,作为一名新编辑,她从这些资深编辑的讲述中获得很多宝贵经验。
人才培养,需要定力和韧劲
收官之时,张艺兵将沙龙活动目的概括为“三个一”,这也是他提出开展“谈做书”系列沙龙的初衷——
营造一种热爱学习、力争上游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出版从业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搭建一个出版业务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兄弟单位间的业务交流,让大家相互了解、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打造一支专业突出、能力突出、业绩突出的骨干编辑队伍,为促进集团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就如《师说》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首先开展“社长总编辑谈做书”沙龙活动,集团所属出版单位的15位社长总编辑把从业多年的积累与思考娓娓道来。在此基础上,2021年以“骨干编辑谈做书”的形式,继续发扬好老编辑、名编辑对青年编辑“传帮带”的好传统。
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石立民是去年“社长总编辑谈做书”沙龙的第二期主讲人,在这位经验丰富的出版人看来,出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人才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着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方案实施,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特性又决定了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在出版人才能力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甚至更具决定性。
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登上讲台的主讲人和台下听众才能志趣相投。
王明雷说,这是集团提高编辑综合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对编辑成长成才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韦丽华说,祝愿大家和我自己在有限的编辑生涯中至少能做出一本像《艺术的故事》一样畅销71年的书。
韦胜辉说,希望每位编辑都能找到值得自己深耕的板块,打通“一口深井”,培育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广西出版品牌。
“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张艺兵表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始终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出版工作实际,思考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工作,这也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出版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和韧劲。
至于明年,他们正在筹备“名家名编谈做书”沙龙。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论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出版繁荣也要靠人才。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举办“社长总编辑谈做书”和“骨干编辑谈做书”沙龙活动,将出版从业人员的目光聚焦到怎么做好书上来,将社会读者的目光吸引到出版行业上来,创新了人才培养培训的方式,为出版行业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作了一种新探索,很有意义且极富创意。
活动凸显了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版单位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是骨干编辑。只要拥有一支稳定、专业、充足的骨干编辑队伍,业务板块就不会动摇,图书质量就不会降低,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就得以保证。
活动体现了出版事业的薪火相传。从“社长总编辑谈做书”到“骨干编辑谈做书”,社长、总编辑展示了出版生涯中的深厚情怀和广博见识,而年轻的骨干编辑则展现了新生代的创新与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出版事业的后继有人与薪火相传,体现了出版人的整体职业素养,可视为“广西出版”品牌的一个缩影和印证。
活动助推了编辑出版观念的形成。对年轻编辑而言,精心准备并登上讲台高质量完成一场出版业务演讲,是有一定的压力,却非常有价值。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登台都意味着从出版实践到出版理论的系统梳理,意味着从出版认识到出版观念的逐级递进。相信经历这样的历练,年轻编辑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期登上更大的舞台。
活动扩大了出版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这两个活动虽然是业内人员探讨业务的活动,却在每期邀请了10名左右的社会人士和热心读者参加,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图书出版的“奥秘”,知道做书的辛苦和甘甜,有效扩大了出版这一“专业、小众”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