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京东图书推出“寒假季”书单
发布时间:2021.01.29 阅读:113次
年 度 荣 誉(2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作者:习近平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41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新华社
《习近平扶贫故事》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全书由67篇扶贫故事组成,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先后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担任总书记,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习近平同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习近平扶贫故事》的出版发行,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新华社
人 文 社 科(7种)
“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 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指导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为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全国4.2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做到全出动、齐上阵,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
本书记录了参加抗疫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乃至前线战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真实的故事无处不体现白衣战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必胜信念,真挚的情感无处不展现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是我的同仁,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为他们而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
《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
作者:〔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汪三贵 等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中国使8亿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但并非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是成千上万可以触摸的个体命运的转折。中国为何能取得这一历史性的胜利?《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借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之口,客观公允地评述了中国脱贫攻坚道之所在。
库恩博士与汪三贵教授,通过走访中国扶贫一线,深度观察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从国家目标、组织领导、精准扶贫、资金保障、社会合力、内生动力、从严从实、平稳转型8个方面,全景式讲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治理能力,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传递了中国经验,为助力共建全球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使得本书具有全球意义。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雷明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
作者:彭诚信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民法典既是大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高度专业化的制度设计蓝图。前一种属性决定了民法典编纂的民族精神特色,后者则倾向于普遍适用的效力。如何把这样两个侧面统合起来,对民法典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通过热点问题解读和典型案例分析等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考察民法典内在的各种法理、揭示制度运行的深层奥妙,的确难能可贵,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 季卫东
《故宫营建六百年》
作者:晋宏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晋宏逵先生的新作《故宫营建六百年》,视角独特,视野广阔,史料扎实,叙述严谨,既有古建实践经验,又有文献档案依据,系统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构架下的故宫营建600年历史,以及故宫规划建筑的源流和特色。
——历史学家 阎崇年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作者:叶文玲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叶文玲数十年来创作成果丰硕,作品体量庞大、题材多样,《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就是其文学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动用了大量的采访资料和个体经验,以章回体结构将常书鸿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同时在传记体的报告文学中加入了很多具有现场还原感的历史情景描写,读来亲切生动。
常书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这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该书通过敦煌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深广性呈现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也能生发出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作者:叶嘉莹 著 萧丽 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几多心影》是叶嘉莹先生近几年系列讲座的讲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10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的词作。这10位词人,从艺术与人格来讲,是叶先生最为看重的词人作家。叶先生讲词深得词人幽微婉曲的词心,又注重以意逆志,结合词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多方面还原词人心迹,故能给人以深刻透彻的感受,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这本书配有叶先生演讲的视频和萧丽女士同期创作的书法作品,给人带来丰富多重的阅读体验。愿读者能透过这本书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楼宇烈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
作者:聂震宁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是聂震宁先生撰写的“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而这12封信原都刊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周刊》。内容产品出版与传播大体离不开三个相互密切关联的环节,即作者、编者和读者。
《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除了由经典作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带来的启示外,也有通过这个栏目向书信这种传统文化致敬的含义,是想让青年编辑能透过信件这种传统的形式,找回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感觉。
聂震宁作为一生从事编辑工作的优秀出版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如韬奋先生一样的职业精神和行业情怀,他把自己一生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体会,“掏心窝子”般毫无保留地总结、提炼给了青年编辑,在教青年编辑编书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做人。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马国仓
科 技 生 活(4种)
《60万米高空看中国》
作者:刘思扬 主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之作,《60万米高空看中国》以“一省一脉络,一地一经纬”为主线,融入“天地人和”的理念,从太空高度、历史角度、区位精度、时代维度,用200余幅专题地图与卫星影像串联起全国各个省份波澜壮阔的奋斗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跟随时代变迁的步履,去见证中国速度,感受大国荣光。
书中从历史大脉络、大转折、大事件中进行“提炼式”挖掘,尤重对经济发展规划、自然生态涵养、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人文风貌的提炼整合和展示,通过60万米高空视角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呈现出强烈的今昔对比,让读者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看到自己的家乡一路走来的模样。
通读全书,既是一场大美中国的发现之旅,也是一次前所未见的探索之旅。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 郁宝平
《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全过程》
作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中国的航天事业几十年来从无到有,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走向深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宇宙、开发宇宙。希望本书的读者们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中国的年青一代必将为航天事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
《深海浅说》
作者:汪品先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深海浅说》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一览深海科学全貌,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它介绍了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并列举了一系列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内容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既可供一般读者的消闲科普阅读,也可作为海洋科学专业人士的补充读物。全书不仅着眼于海洋科学本身,更是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随着海洋强国的建设,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将立足南海、放眼世界,让中国海洋学研究勇立世界潮头。希望借由《深海浅说》的出版,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海洋、领略到科学的大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
作者:张柏春 主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倡导发展科学,“现代化”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天。与一些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不同的是,“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不是空泛单一地去说明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而是把这一研究放在严肃的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上。科技革命本身就是科学史的一个经典话题,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以科学史的研究基础和视角去讨论科学革命机遇或现代化进程,是有特殊学理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的。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体现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把应用决策式的研究和学理性的科学史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践了“应用科学史”研究。这种拓展对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史学科除了有理论的文化价值以外,还有应用的价值。
——清华大学教授 刘兵
文 学 艺 术(7种)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
作者:刘伟 主编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是中国乡村社会历史巨变的真实记录,非常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这套书格调温情,风格质朴,语言平实,作家分别用线性串联的、或是故事组团式、或是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等网络交叉结构叙述,在各地贫困乡村人们生活环境和自身命运的变化过程中,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的重大跨越,讲述了中国当代的精彩脱贫故事,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乡村历史文学记述。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的策划、创作、出版过程,富有个性,是以小见大,以局部照应全局,十分值得点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炳银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
作者:李迪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李迪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修辞,他努力写出人民心里的话,他的风格温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长,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情感认同。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这样一个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歌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查医生援鄂日记》
作者:查琼芳 撰 仁济医院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查医生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里交大医学院系统唯一的女医生,她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这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读物。
《查医生援鄂日记》通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而就是这些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货车司机、公交司机、快递员等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陈国强
《武汉纪事》
作者:李春雷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武汉纪事》收录18篇纪实作品,全是作者在武汉现场的亲历之作。作品生动描写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感人场景,塑造了英雄群像,是我国抗疫题材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
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纪实性。在武汉前线,李春雷切切实实地被白衣战士的牺牲精神所感染。他曾冒着危险,几次深入金银潭医院和湖北中西结合医院,采访张定宇、张继先等重要人物,并对这些场面进行了形象记录。篇篇作品各有特色,全景式地记录了武汉抗疫的生动画面。
总之,《武汉纪事》是中国作家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体现出当代中国作家的使命担当。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李朝全
《烟火漫卷》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烟火漫卷》完成于2020年年初的疫情之中,是值得静心阅读、细心品鉴的一本好书。它聚焦于当下都市百姓的生活日常,以30年前一个孩子的丢失为线索,串联起了哈尔滨30年来的城市变化,既跨越历史,也跨越地域文化。孩子的丢失改变了众人的命运,他们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自我的确证,人与人之间,人性的善良点亮的微光、相互救赎带来的宽容与灵魂拷问,坚定了每个人努力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这才是城市之中最动人的烟火。城市作为主体在小说中出现,在重新描述我们的周边世界上,迟子建做了非常好的尝试。小说笔触从容洗练,细节扎实,抒情苍凉有力,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体会美的过程。
——作家 王蒙
《山林笔记》
作者:胡冬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中国自然文学如何崛起,如何有这样一批作家带有自己的特点,能和世界自然文学对话——又不等同于英美的那种荒野的自然文学:胡冬林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正因为有了胡冬林的作品——包括这部《山林笔记》,使得中国很多自然的坐标或者自然的地域带有审美的、文学的色彩。
正因有了《山林笔记》,有了胡冬林的一系列创作,长白山这座山就变成了一座“文学山”,所以我希望有更多胡冬林这样的作品出来,使整个中国在近来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都能有这样的光晕泛出来。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迟到的勋章》
作者:王龙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长篇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是一部立意高远、构思严谨、内容丰富的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性、细腻的文学性、生动的可读性,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一部精品力作。作品通过挖掘主人公柴云振苦与乐的哲学,表现他对得与失的认知,展示他在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取舍,塑造出一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平民英雄形象。
作品在对柴云振精神境界的挖掘上,非常丰富博大,表现了平凡人物的不平凡。这应该是中华复兴道路上中国人百折不挠、超越自我的精神写照,对于激励当代官兵建功军旅、强军兴军必将产生良好的激励示范作用。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文学创作教研室原主任 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