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及融媒体读物出版

发布时间:2021.03.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刘蓓蓓      阅读:83次

 □本报记者 刘蓓蓓

  1月25日—3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出版周刊》分3期连续报道了18家出版社2020年逆势增长的秘籍,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关注。的确,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还能逆势而上,甚至实现近年发展新高,究竟这些出版社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无疑是行业读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这18家出版社,既有中央社,也有地方社;有的身处发达省份,有的来自西南边陲。出版社类别也相当广泛,文艺、社科、少儿、科技、大学、教育等,都在其中。

  每个类别都有逆势增长者,可以说明,并非哪个出版社所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重要的还是来自出版社自身的内功修炼。可以说,18家出版社虽各有增长高招,但也有共同的制胜之道,值得行业思考与借鉴。

 

  一切皆因好书

  点评

  好书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随手就能抓到的。如果没有多年的专业坚守,没有日常的资源积累,突发情况来临时,根本无法做到临危不乱,稳住阵脚,甚至还可以持续输出优质图书。因此,再次印证了一句话:选题功夫贵在平时,出版定位贵在专精。

 

  书是源头,没有好书,何谈效益?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些逆势增长的出版社的好书从何而来?

  好书来源于社会责任。

  去年一季度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出版人并未停下出书的脚步。

  广东科技出版社以“广东速度”,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针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防护常识读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销量达200万册;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推出大众防护、专科防护、学校防控等多系列抗疫相关图书50余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春季外研版大中小学教材电子版下载次数超过百万。

  这些图书和电子教材虽然产生的更多的是社会效益,但它给出版社带来的品牌影响力是广泛的,影响力即生产力。比如广东科技社打响了第一本疫情之书后,在2020年便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与健康板块有关的图书策划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读本》、“彩色图解中医系列”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重点产品、头部产品对双效的拉动效果明显。

  好书来源于日常积累。

  在疫情期间,出版单位很难找到合适作者。如果没有多年的资源积累,没有重点品牌的新作支撑,出好书难上加难。

  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好书、重磅图书频频上市,莫言《晚熟的人》、迟子建《烟火漫卷》、冯骥才《艺术家们》、徐贵祥《英雄山》等一批名家名作,为人文社2020年的增长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这些作家从开始创作时,就被人文社“盯”上了。中华书局2020年则在核心产品线持续推出重量级新品,以此拉动全品种的销量上升。

  好书来源于专业的深耕。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早在4年前,就开始调整向两条重点产品线集中发力,终于在2020年开花结果。四川教育出版社通过运营机制改革,由目录教育产品单轮驱动转变为目录教育产品、市场化图书、教育学术图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市场化图书在2020年表现亮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完成了全部43个重点项目中的41项(148种图书),2020年全年初版、重版图书总码洋增长近1500万元,再次证明了专业化之路的正确。

  好书还要用在刀刃上。

  2020年复工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明确提出做刚需的思路,“护好教育基本盘”。当年,该社在中小学教材、高职教材和教辅三大板块的规模不管是码洋、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稳稳占据了出版社营收体系的半壁江山,达66%以上。面对疫情压力,接力出版社分别将大码洋图书、有望在年内加印的重点新书进度提前,延长销售周期,向重点新书要码洋要利润。

 

  找准线上发力点

  点评

  线上营销再是风口,也并不是所有人站在风中,都能飞起来,甚至乘风破浪。如果没有计划地随波逐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只能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线上营销这块肥肉怎么吃,还得因社制宜,找到自己的破圈之道。

 

  在这18家逆势增长的出版社中,无一例外的,线上都为其2020年的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度拓展线上平台,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但是每家的发力点又有所不同。

  有的出版社作为内容生产商和提供商,想清楚了自己的长处,确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形象。

  人文社的直播很有人文风格,名人故居“云游”、 “云旅游”直播逛出版社等,都让人文社的直播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与快手合作的《故宫六百年》新书云发布会,吸引了1800万人观看,长尾效应非常明显。

  中华书局线上营销非常具有“传统文化味”,“当108岁的中华书局遇上618”“传统文化月”等多场直播,均是主打品牌影响。

  机械工业出版社从社长到员工、从作者到编辑,纷纷加入直播队伍,形成了“千场千万”的机工直播现象,实现7本爆品销售近亿元的业绩。

  有的出版社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线上渠道,疫情之下新媒体优势更加凸显。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就开始投入相当资金,进行线上渠道的搭建、人才引进培养等。几年下来,团队逐渐积累了经验,开始由图书的后端向前端转移,社里所有重点图书,只要在新渠道运营范围内,在图书策划的初始阶段就将营销策略穿插到每一个时间点,以销定产。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线上营销也起步较早,2019年线上线下销售比已经达到7:3,2020年这个比例是8:2,线上渠道销售位列全国少儿出版社第一。2020年,该社从运行机制上对线上渠道进行了重新调整,使得该社打通渠道、服务读者的网络营销矩阵初步形成。

  有的出版社针对不同线上平台优劣,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营销策略,线上营销定位清晰、准确。

  接力出版社2020年快速调整线上布局。在当当、京东平台不仅做好头部产品,同时还强化腰部和尾部产品的销售,科学合理使用销售费用,缩短销售周期,使销售实洋大幅增长;在天猫渠道则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客户、大项目,实现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专题同步、内容同步、直播同步,从而实现平台共享。

 

  融合发展收入也很“美”

  点评

  疫情全面检验了出版社融合发展的质量和程度,让我们看到,虽然融合发展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未来可期。

 

  2020年的疫情,让传统出版产业流程受阻,却按下了融合发展的“加速键”。在18家逆势增长的出版社中,多年深耕数字出版的专业社、教育社,更加尝到了融合发展的甜头。

  数字出版并不只是看上去很美,找到方向并深入实施,销售收入也可以很“美”。

  疫情期间,人卫社共计为近500个机构、23万余学生开通了人卫医学考试辅导平台、中国医学教育题库和慕课课程。通过为各医学院校提供服务,扩大了人卫社数字产品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数字产品销售也得到大幅增长。2020年,人卫社数字出版板块收入近1亿元,增长比例在各板块中最为突出。

  有的出版社融合发展早就在做,疫情倒逼下开始大幅提速。

  中国科技社拥有自有的数字出版团队——中科数创团队、中科科界团队,2020年,不仅开发了大量音视频内容、线上培训教育课程,而且还与喜马拉雅、政府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

  疫情发生后,人民音乐出版社搭建人音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培训课程视频、电子教材、音像资料等教学资源,组织11个省(区、市)约4500名教师在不同时段开展线上培训。

  历经2020年上半年的“阵前练兵”与积累,外研社数字出版在下半年快速崛起。2020年11月,由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推荐的9门课程分别获评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四川教育出版社开发的“基于AR技术的学科教材教辅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在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应用,被业界称为技术与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的典范。开发的“川教”APP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最佳教育工具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