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硬核”策略 ——评《2020全球战疫大启示:公共危机治理36策》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76次

 编者按 1月25日,《出版周刊》报道了7家排名在行业前列且同比上年增长的出版社,一探它们逆势增长的秘籍,在业内引起热议,许多读者期望看到更多相关报道。鉴于此,本周刊在3月1日又刊发了5家出版社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故事告诉我们,变革创新,方可乘风破浪。本期周刊06至07版则将目光投到6家表现突出的地方出版社,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助力更多出版社在2021年取得更大的增长。

  

湖北人民出版社:聚焦重点打造精品 “两个效益”齐头并进

□本报记者 汤广花

  【看点】 地处武汉,在疫情冲击如此严重的情况下,2020年营业收入却完成年度目标的110%,净利润完成年度目标的112%,与上年相比均稳中有进。

\"\"  

湖北人民社通过立足服务湖北,例如“生活垃圾分类”系列图书等,极大地缓解了各板块营业收入的下滑趋势。

湖北人民社 供图

  202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营业收入完成年度目标的110%,净利润完成年度目标的112%,与上年相比均稳中有进……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身处武汉的湖北人民出版社生产经营面临极大的挑战。然而,该社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完成年度责任目标,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顾2020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有赖于我社全体员工的锐意进取、苦干实干,有赖于我社团队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3月1日,湖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姚德海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振员工士气,加快恢复生产。记者了解到,2020年湖北人民社第一、二、四季度的营收分别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一季度营收下降尤为明显,较同期大幅下降。三季度较上年同期增长26%,弥补了部分因疫情造成的缺口。

  从营收板块来看,湖北人民社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市场教辅、重点项目等,各板块受疫情影响都有所下降,但过去一年,该社通过立足服务湖北、抢抓重点项目,例如《湖北省志》、“生活垃圾分类”系列图书等,一般图书板块营收逆势增长55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各板块营业收入的下滑趋势。

  逆势增长秘诀何在?究其原因,提振员工士气是一项重要因素。“去年,在抗疫形势最为严峻之时,我社收到了中国出版协会人民出版社工委发来的慰问信。人民出版社与各地方人民社也踊跃捐助处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的湖北人民社。”姚德海说,全国各人民社倾力支持,守望相助,这些都极大地增添了该社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勇气。

  与此同时,湖北人民社4次购买防疫物资,共计50万余元,捐赠相关单位,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租型出版并免费发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5万册,在相关平台开放近400种精品图书供读者免费阅读,书香战疫,彰显了国有文化企业的责任担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湖北人民社坚持党建工作与出版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融合共进,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新认定为湖北省文明单位。这是该社文明创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极大地提振了员工的精气神。

  面对疫情防控、重点图书出版及各种应急性工作任务,员工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创造性地开发了多种业务沟通、公文流转、书稿处理的工作方式,提高出版效率。即使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员工都在主动运用有限的办公条件完成选题论证、书稿审读、业务办理、编校培训、数字化开发等,这为全年工作计划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后,在逐步复工后,全社员工更是铆足干劲,自觉加班追赶工作进度,共克时艰。

  拓宽经营思路,挖掘新增长点。一面抓疫情防控,一面抓生产经营,这是2020年湖北人民社的真实工作写照。年初,疫情严峻之时,该社就抢抓时机谋划抗疫主题图书,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图书策划团队,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武汉战“疫”——最美一线英雄》一书,并策划出版“抗疫日记系列图书”,引起较大反响。

  自2020年5月底全面复工后,湖北人民社全力推进图书编校出版工作,最终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一批双效俱佳的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包括《??论语??:大传统视野的新认识》《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等。另有一批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顺利推进,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著作传播文集(1920—1927)(50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4卷)》《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等。该社还抢抓机遇,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策划实施了一批服务省内市场的图书项目,如租型适合省内销售的《垃圾分类学生读本》《名著全程导读》系列图书,销售码洋超500万元。

  对出版社而言,图书的营销渠道开拓极为关键。2020年,面对传统销售渠道受阻的不利局面,湖北人民社通过整合资源、开发新渠道、运用新媒体等方式拓宽经营思路。其中,省外市场主抓电商销售渠道,升级了天猫自营店,优化店面图书整体宣传设计,同时积极开展短视频营销,开发了拼多多的销售渠道;省内利用与湖北省新华书店紧密合作关系,重点推动新增地方教材品种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馆配、农村书屋等项目渠道建设,在短时间内布局并抢抓了市场。

  2021年是新的起点,姚德海表示,湖北人民社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根出版主业,在“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勇担出版责任上再发力,紧扣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点打造《百年党史铭刻湖北印记》、“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100年丛书”等一批优秀主题出版图书;在抗疫主题出版上再发力,围绕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讴歌抗疫先进人物开展主题出版。同时,该书将在瞄准国家级重点奖项、打造精品上再发力;在强化服务湖北、讲好特色湖北故事上再发力;在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助推出版高质量发展上再发力,在2021年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广东科技出版社: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是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徐平

  【看点】 2020年净利润2842万元,同比增长13.77%;营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1.79%;总码洋4.02亿元,同比增长25.18%。

 

  2020年,广东科技出版社逆势上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济效益指标更是保持了双十增长。2020年净利润2842万元,同比增长13.77%,营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1.79%,总码洋4.02亿元,同比增长25.18%,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指标,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为地方科技出版社,广东科技社主要突出专业特色,以扩大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广东科技出版社社长朱文清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他们根据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众图书“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规划要求,持续加强重点图书板块和产品线选题建设,制定体现专业特色的中长期选题规划,并结合疫情影响和市场趋势,重点发力医药健康板块,强化市场图书定位及功能,狠抓重点图书项目,发力渠道电商及直播带货,推动出版融合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市场带动作用明显

  广东科技社2020年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一般图书、教材、教辅三大板块,其中一般图书拉动作用明显,特别是中医药板块、生活板块和农业板块的重点项目和爆品图书对市场带动作用明显。据统计,该社中医药板块图书在开卷监控排名中冲到地方科技社第一名。出版的全国第一本针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防护常识读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销量达200万册,《公民自救互救知识读本》销量超70万册,“彩色图解中医”系列也实现全套25万册的销售,有效提升了全社营收和利润。

  “从4个季度来看,受疫情影响,广东科技社上半年增长缓慢。到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门店开业、新渠道拓展、生产规模扩大及线上电商渠道发力,销售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朱文清对记者说,从第三季度来看,广东科技社实现营业收入13156万元,同比增加1564万元,增幅13.49%;净利润1803万元,同比增加198万元,增幅12.37%。到了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实现18557万元,同比增加1957万元,增幅11.79%;净利润2842万元同比增加344万元,增幅13.77%。

  多方面发力实现逆势增长

  “发力健康板块,借力头部效应;聚焦主责主业,开发重点选题;开发渠道终端,加强营销宣传;加快出版融合,链接出版产业。”朱文清向记者介绍了疫情冲击之下,该社重点项目和爆品图书逆势增长的原因。

  2020年年初,广东科技社48小时紧急策划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创造了“广东速度”,凸显了头部效应。该书发行量超过200万册,多媒体版本下载、收听、点播、观看超6000万次。该书输出版权12个国家,香港繁体版和澳门简体同步出版,同时翻译成蒙、藏、维、彝、朝5种少数民族文字。由于疫情影响,大众对健康关注度提高,该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与健康板块有关的图书策划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读本》、《公民自救互救知识读本》、“彩色图解中医系列”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重点产品、头部产品对双效的拉动效果明显。

  朱文清介绍,该社在科技专业领域内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服务大局,引领大众,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方面用心用力,把出版选题开发方向锁定在多开发套系图书,降低进入渠道成本;多开发“一纸三电”产品,实现不同介质销售;多开发一些定制类图书,实现规模效应;多开发既有资金来源,又有市场图书样子的产品,实现成本分摊;并围绕明星产品在纵向开发的同时,实现横向开发。

  疫情期间,针对线下门店销售下滑的情况,该社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把主要精力放在线上渠道,扩大线上渠道的宽度和广度,狠抓落实一般图书的“三纵六横”渠道建设计划。朱文清说:“在国有书店、民营书店、传统电商、新型电商、自营天猫、馆配方面发力,在市场图书、定制类图书、特殊渠道图书上深耕细作,加大图书出版后的宣传推广能力,加大图书曝光率,扩大重点图书的市场影响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一书立体化营销的成功,为该社积累了丰富的渠道资源、经验模式和信念信心,为后续市场图书的后端向前端转移、线下向线上转移提供了武器弹药。

  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出版融合

  2020年,广东科技社化危为机,加大对转型升级、出版融合的投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选题质量,提高精品生产能力,给文化插上科技翅膀,赋能科技文化基因,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围绕“出版+科技”“出版+医药”“出版+农业”“出版+美食”探索推动出版融合发展落地开花。如该社打造的名家工作室项目、“许尤佳育儿堂”APP,从小切口积极推进,在传统出版中找到融合方向,实现一种产品多渠道开发、多介质发展的目标,实现了融媒体平台与纸质出版的良性互动。

  朱文清表示,2021年广东科技社将进一步提高选题策划能力、高端作者构建能力、营销推广能力、重点项目开发能力、出版融合能力、走出去能力,大力实施精品生产工程,做好专业出版:一是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反映科技领域最新创新成果;二是借力政策利好、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强化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深化融合发展。

  “全方位、立体化引导大众阅读,深入推进资源聚集整合,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出版融合,打造垂直领域用户私域流量,通过聚焦、转化、变现,反哺图书,持续开发满足读者需要的高品质融合图书产品。”朱文清如是说。

  

四川教育出版社:推行运营机制改革 市场化图书井喷式增长

□本报记者 刘蓓蓓

  【看点】 2020年出书品种增长162%,销售册数增长1319%,销售码洋增长627%,收入增长474%,利润增长493%。

 

  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四川教育出版社却取得了历史以来最好成绩。在目录教育产品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该社市场化图书井喷式增长,出书品种增长162%,销售册数增长1319%,销售码洋增长627%,收入增长474%,利润增长493%;打破了多年来各类好书榜、销售榜无上榜品种,市场化图书无年销售上10万册,版权贸易零输出等多项纪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取得好成绩的密钥在于推行运营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引领发展。

  202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进行了运营机制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实行分社制,成立了基础教育分社、文教分社、学术分社、北京分社,赋予分社高度生产经营自主权,优化管控模式、生产流程,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激发了企业活力。

  四川教育出版社由目录教育产品单轮驱动转变为目录教育产品、市场化图书、教育学术图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搭建全方位、多元化、系列化、立体化、数字化的“大教育”出版格局。该社突出教育出版主线,聚焦专业方向,科学规划产品线,面向教育细分市场,抢抓出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产品,形成业务板块相互支撑并良性竞争的态势。

  初步搭建市场化图书出版矩阵。四川教育出版社多年来深耕教育出版板块,积累了大量优质的作者资源、内容资源。雷华介绍,2020年,该社立足于用户体验,进行了扎实的市场调研,针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中考高考变化、学生阅读需求与应试痛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确定本社市场化图书核心产品线为中小学同步非同步教辅、中高考辅导图书、学生课外读物、传统文化读物以及低幼启蒙、成长教育、科普科幻百科图书等。该社以差异化、特色化、系列化策略提升产品原创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行业影响力。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森林草原防火教育读本》,随着四川省面向学校开展大规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主题教育活动,正式走进课堂,销量近200万册。

  带有全新学、教、考功能的语文课外阅读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普、百科与能力养成读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外读物等,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比如,《这就是化学》销量超10万套,《百岁童谣》入选四川省2020年重点出版项目,《小熊去哪儿》第一辑上市短短两周便冲至当当11月童书新书榜第四名,实现了市场化图书板块的逆势增长,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四川教育出版社积极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地方教育发展服务。该社紧跟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学术前沿,汇集名校、名家、名师资源,由教育界泰斗顾明远担任学术顾问,打造“大川书系”品牌,推出《最七中:成都七中教育故事》《走向高品质学校·幼儿园卷》《这块屏幕改变了命运:信息化助力城乡教育均衡的七中实践》等图书,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正在逐步形成。《走向高品质学校·幼儿园卷》被评为2020“四川好书”。

  重建营销发行渠道。有了优质的市场化图书,营销步伐也必须跟上。雷华介绍,四川教育出版社组建营销中心,转变职能,扩充人员,重建了营销发行渠道。

  面向实体书店,不断深挖线下市场渠道,积极拓展与多家省级新华书店的业务联系,并策划了一系列与大教育理念相关的线下活动,搭建高黏度私域流量池。

  针对平台电商,四川教育出版社自建线上销售渠道。2020年,该社除与京东、当当、天猫、文轩在线等电商平台合作之外,初步搭建起微店、拼多多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自营线上店铺矩阵。

  在营销推广上,四川教育出版社也在不断探索公众号、社群营销、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推广宣传以及大V营销、流量达人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演员袁弘、张歆艺夫妇线上直播推荐《科学真好玩》,短短两分钟销售额达15万元;《这就是化学》通过线上流量平台宣传营销,4个月销售10万套。

  在数字出版上,四川教育出版社积极稳妥探索融合发展,开发有声图书,以二维码为入口提供丰富的线上增值服务;开发“基于AR技术的学科教材教辅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在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应用,被业界称为技术与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的典范。开发的“川教APP”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最佳教育工具创新奖”。“统编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研究整体方案”入选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促进会2020年度全民阅读研究开放课题。

  2021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期间,雷华表示,四川教育出版社将继续深化改革,激发人的活力、思想和经营的创造力特别是原创力;坚持品牌引领,继续着力构筑优质教育产品体系,努力实现高位发展;提升数字化时代的适应力、引领力,聚合优质资源,巩固省内中小学教育产品市场优势地位;打通全教育出版产业链,逐步由纸质图书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变,并探索延伸产业链的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新的突破和全面跃升。

  

海燕出版社:护好基本盘 走好创新路

□本报记者 吴明娟

  【看点】 销售码洋5.24亿元,营业收入2.4亿元,净利润5032万元,电商平台销售码洋同比增长60%。

 

  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2020年海燕出版社攻坚克难,实现逆势上扬,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保持全面稳定增长,给出了销售码洋5.24亿元的好成绩,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净利润5032万元,电商平台销售码洋同比增长60%。海燕出版社多种图书荣获多项荣誉,主题出版成果丰硕,《战“疫”之歌》英文版新书全球首发式被众多媒体宣传报道,走出去工作取得新进展,签约版权输出图书50种等。海燕出版社社长董中山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开卷数据显示,海燕出版社2020年度全年综合排名较上年上升54位,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保障教材教辅

  推进数字融合

  疫情发生以来,出版业各个环节受到严重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挑战,海燕出版社保持定力、坚定信心,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思路、转换销售战场,汇众智、集群力,于重点处着力、在关键处发力,为逆势上扬做足准备。

  董中山介绍,海燕出版社营收主要来源是教材、教辅两个板块。总体说来,海燕出版社2020年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两不误,一方面全力以赴保住护好基本盘,另一方面拓展走稳数字教育创新路,两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围绕加强品牌建设、稳固市场中心任务,海燕出版社全力做好教材教辅图书内容质量和市场维护,着力保障2020年教材、教辅品种课前到书,为顺利完成全年稳增长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海燕出版社开展了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实践。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内容发布和应用为目的,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IP孵化项目为抓手,举办各类培训近400场,策划海燕幼教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专家线上授课并打包销售,进行在线知识付费模式探索,努力推进数字教育向融合出版深度迈进。

  打造特色品牌

  开拓营销渠道

  董中山说,海燕出版社以特色精品内容为基石构建优势出版板块,培育内容生产核心竞争力,并持续发力绘本、儿童文学、辞书、期刊等优势板块,推进精品出版。

  对已形成品牌的产品线如“小兔汤姆”“金羽毛系列”等,海燕出版社继续做好拓展延续,精心打造特色品牌集群,品牌影响力得到不断增强,2020年,《金色少年》《幼儿智力开发画报》两刊销售同比增长11.5%,销售大于3万册的图书共计12种。

  海燕出版社坚持把精品内容策划与生产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出版的选题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大力提升编辑一体化策划创意能力、新媒体产品编辑加工能力、集聚一流作者和精品内容资源能力,确保最核心的优质内容资源供给基础稳定、根基牢固。

  面对因疫情遇冷的图书零售业,海燕出版社主动打破思维束缚,抢抓时代机遇,拥抱数字变革,全面开拓新媒体营销渠道,利用不同平台有针对性地策划营销活动,借助网络直播,积极谋划立体化图书营销。如海燕出版社首次尝试直播带货,携“爱旅行的小兔菲利克斯系列绘本”上线淘宝薇娅直播间,短短几分钟,带动图书销售18万册,销售码洋创造淘宝平台童书品类单场直播新纪录,达到810余万元。

  优化考核机制

  重塑人才队伍

  海燕出版社以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制度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分配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的联合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强的机制保障和制度支撑。海燕出版社还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20余场,参训人次超过400人,引进急需人才12人,确保企业每位员工都能不断学习新知,持续成长提升,造就新型人才的成就价值和个体实现价值。

  董中山表示,新的一年,海燕出版社将客观总结工作,进一步立足专业优势,把优秀的海燕图书做到孩子们心中、送到读者手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挥专业优势 品牌影响力再提升

□本报记者 金鑫

  【看点】 2020年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4%以上的增长,图书发货和销售均增长5%以上。

 \"\" 

上海科技社通过直播活动提高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弥补实体书店销售量的下降。

上海科技社 供图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20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不仅在医学、科学、工程技术、教育、生活等出版板块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出版社年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也都实现4%以上的增长,图书发货和销售均增长5%以上,内部库存则同比下降。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谦逊地表示,谈不上逆势上扬,与一些强社相比也有差距,但是,专业化是科技社立足和发展的基因和特质,这一点在2020年再次得到市场证明,上海科技社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社品牌影响力也再次提升。

  社会效益为先

  勇担社会责任

  温泽远介绍,疫情暴发之初,人们对病毒知之不多,社会上流传各种不实、不科学甚至错误的防疫信息,为了正确引导舆论、壮大主流声音、传播科学防疫知识,上海科技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出版意识,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11本抗疫主题图书。

  其中,《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被媒体评价为“易懂、好用、最能体现上海水平”的防疫指导读物,从策划启动到免费电子书上线,仅用100个小时,创造了上海科技社新的出版速度。该书纸质版加印至110多万册,其中87.2万册公益配送至上海16个区;尝试“纸电同步”线上传播,在人民网、新华网、“上海发布”等平台免费发布该书电子版,发布当晚阅读点击量就超160万次。该书还同时输出英、德、意、俄、葡、日、韩等19个语种的版权,助力多国共享中国抗疫经验。

  第一时间出版的还有《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纸质图书公益配送10万册到武汉方舱医院和上海一线工作人员。此外,除了抗疫科普读物,出版社还邀请去武汉抗疫前线的中医界院士黄璐琦、仝小林等撰写《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中医治疗策略与分析》《武昌模式抗击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新实践》等专业抗疫著作,把治疗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

  疫情期间,上海科技社免费开放在线电子教材、教学资料120多种,阅读量350多万次,受到院校好评;社里的《科学画报》《大众医学》等期刊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抗疫科普文章160余篇,总阅读量近1800万次。

  管理上下功夫

  抓质量抓进度

  2020年年初疫情相对严峻之时的居家办公,给出版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上海科技社基于一直以来严谨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工作作风,一方面抓生产流程管理,一方面抓发稿、出书进度和质量。经过努力,尽管一、二季度生产进度与往年比有所放缓,但全年初、重版图书总码洋增长近1500万元,增幅3.3%,完成了全年出书计划,也为2021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作为“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科技社最终完成了“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丛书”、《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大系》、“智能港口物流丛书”、《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新修食疗本草》、《疫苗遗传学》、“深远海工程装备与高技术丛书”、《中国养蚕学》等全部43个重点项目中的41项(148种图书),项目完成率达95.4%,品种完成率达96.1%。

  采用多种渠道

  促进产品营销

  与全国其他出版基本相同,上海科技社上半年销售额受疫情影响较大,下半年随着全国销售形势的不断恢复而逐渐好转。为了弥补疫情给销售带来的影响,温泽远告诉记者,社里没有坐等,而是克服线下销售不畅的困难,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促进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这一年里,上海科技社加大了电商平台的营销力度,提高京东、当当等网站的发货量。同时,该社的天猫旗舰店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发货速度,读者服务部也采取邮购和主动送货方式,来提高销售能力,全年销售量同比增长了23.41%。

  此外,上海科技社通过提供数字教学配套资源,包含教学视频、学习课件、课后习题和沟通交流平台等内容,来加强中医教材对中医院校的服务,提高发行量;通过举办50多场线上线下的直播活动、“汇科普”“知科普”读书会,尝试开展社群营销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弥补实体店销售量的下降。

  “尽管我社在新兴渠道营销方面经验并不丰富,跟做得好的出版社比差距还很大,但疫情的倒逼,使我们转型的步伐加快。”温泽远说。

  面对2021年,温泽远表示,上海科技社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出书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好图书选题,持续优化出书结构,加强出版管理特别是出版质量管理和出版流程建设,多出好书,实现高质量增长,为“十四五”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塑产品线 深度进军零售市场

□本报记者 刘蓓蓓

  【看点】 2020年一般图书零售板块实现收入4660万元,增幅58.8%,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  

安徽科技社围绕科普类图书开展法布尔昆虫记自然活动,通过线下的展示流量反哺了线上的销售。

安徽科技社 供图

  2020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短暂影响,收入较上年降幅较大,复工后迅速进入正常运转状态,二季度与上年基本持平,三四季度赶超上年。

  “营收主要来源于一般图书零售板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丁凌云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透露了一些数据:2020年,该社一般图书零售板块实现收入4660万元,增幅58.8%,对经营指标拉升效果明显。据开卷数据,安徽科技社零售市场占有率同比增幅27.3%,全国排名提升29位,地方科技社排名由第七位前进到第五位。

  为什么安徽科技社没有受到疫情的重大影响,反而实现逆势增长?在丁凌云看来,这得益于该社4年前开始的出版定位重塑和经营战略调整。为打破发展瓶颈, 2017年,安徽科技社开始了从出版定位到产品线的深度调整和全面重塑,立足于“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理念”,专注于“深度向零售市场进军”,这个重大转型之举在2020年开花结果、初显成效。

  专注两条产品线

  原创精品打市场

  在产品线调整上,近几年,安徽科技社重点专注于科技专业出版和青少年科普大众出版两大类别,推出了一批原创长销畅销产品,丁凌云向记者作了具体介绍。

  科技专业出版重点打造的两大出版工程——“新能源出版工程”“中国传统技艺研究出版工程”已经开花结果,重点扶持的“新安医学传承与创新出版工程”成果不断涌现,布局谋划的“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出版工程”有序推进。已经出版和正在推进的环境光学、天然气水合物、非遗、中国传统技艺、中国声谷等一系列图书和选题,陆续获得国家级奖项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有望冲击更多国家级大奖。

  青少年科普大众出版的规模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扩大。原创童书品牌“呦呦童”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系列原创开发产品市场表现优异。经典IP产品产量稳定、销售平稳,立体书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攀升,科普百科、科普阅读、科学绘本等细分线陆续展开。整体销售规模增长的同时,单品种效益也有效提升,“我的世界”系列累计销量400万册,“揭秘”系列销量70万册,“十万个为什么”系列销量60万册,“中国传统节日立体书系”销量27万册,“POP-UP科普立体书”系列销量21万册。

  优化渠道布局

  升级推广方式

  后疫情时代的渠道变局给出版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安徽科技社抓住了这个机遇,优化渠道布局,升级推广方式,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安徽科技社率先布局短视频及新媒体直播渠道,组建优质直播营销团队,累计开展2000多场直播,借力平台流量和网红大V效应,打造爆款,引导流量,带动腰部产品销售效果明显。该社开发新媒体客户60余家,开设抖音、快手小店承接流量转化,新媒体渠道直接销售和带动转化销售近1000万元。2020年,该社邀请专家为家长和孩子开设健康教育、科普认知、家庭教育等系列直播课程10多场,更贴心、更直接地服务读者。该社在快手举办《端午节》新书线上发布会,邀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胡迟、全网350万粉丝的育儿达人“喜宝爸爸”以及以读绘本走红的“桃子爱小梨”作为嘉宾。

  同时,安徽科技社在推广上也更加专业化,全方位、立体化为渠道赋能、为销售助力。在线上,推广团队持续增强产品实拍图、短视频、详情页等信息化资料的制作能力,实现全品种线上高品质上架,在天猫、京东等传统大型平台的供应商级别提升显著,线上渠道销售连续3年高速增长。

  线下则突破传统发行定势,结合出版社产品特色帮助客户创意设计主题美陈空间和活动。2020年,在实体书店逐步复苏刚开始承接线下活动的时候,安徽科技社就策划组织系列大型全国线下读书活动。该社围绕传统节日立体书系在全国开展了近500场活动,围绕科普类图书开展了20余场法布尔昆虫记自然活动。今年春节期间,该社还在全国书店设置“中国年”主题美陈40多组,配套的互动活动和促销60多场次。这些举措营造了场景化的销售氛围,有效提升线下门店上架率和曝光率,还通过线下的展示流量反哺了线上的销售。

  丁凌云认为,贴合市场的产品和线上渠道的拓展共同造就了安徽科技社零售图书销售格局的大转变。4年前该社线上销售规模仅占30%左右,到2020年占比高达80%,其中主要负责线上业务的电子商务部销售规模同比增幅87%,线上渠道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

  对于2021年的发展思路,丁凌云表示,安徽科技社将会持续开展青少年科普细分产品线建设,加大原创精品投入开发力度,从源头扩大优质选题储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效应。在全面立体布局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拓展合作平台,更加精准有效地开展推广,围绕图书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