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话精品创作—— 献礼建党百年 汇聚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谭丽琳 阅读:63次
危机管理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和理论范式,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应对各种危机是领导干部的一堂必修课。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员干部必须提高七种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是其中之一。由钱海著,海南出版社出版的《2020全球战疫大启示:公共危机治理36策》一书基于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提炼了36个应对之策,对我们应对公共危机极具参考价值。
作为区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本书作者在2020年年初我国抗疫最为吃紧的阶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基础上,立足观察者角度,密切跟踪2020年全球疫情发展变化和防控进展,对疫情防控的诸多政策举措逐一分析研判,特别对比研究了中、美等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得失成败,进而由点及面,全面分析了应对公共危机的一般性规律,以危机之前、之中、之后的应对实践逻辑为主线,系统归纳影响危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战略思考、战术推演,提炼出堪称“硬核”的36策。本书在2020年年底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也得到了公共危机管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简言之,本书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施“策”。公关危机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往往需要非程序化决策。本书包括6个篇章,即预防篇、决断篇、处置篇、用人篇、民意篇、警醒篇,基本涵盖了公共危机治理的全链条,每个篇章又分为6策共计36策,每一策问题指向都非常明确。比如,预防篇作为首篇,倡导的是“上医治未病”,这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的危机治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麻痹大意或政绩不显而被疏忽。书中用居安思危、前事不忘、百年大计、有备无患、审时度势、胸有成竹6个成语,强调增强风险意识,从认识、经验到规划、设计,从人财物准备到演练评估等方面要常抓不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高将危机化解在萌芽或初始阶段的能力。决断篇讲的是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危机,这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做出决策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情报,是决策成功的首要。但在实际工作中,调研不充分、拍脑袋决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一篇用3策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决策前搜集、汇总信息的重要性,见微知著,是要善于发现苗头,研判事态,掌握主动权;从善如流,是要善于听取专业意见,这是一项制度性要求,为的是避免盲动蛮干,外行领导内行,确保决策科学;刨根问底强调信息务必准确、全面,防止误算误判,错误决策。处置篇强调危机不同发展阶段的处理之策,强调快、准、狠,善于抓关键、打组合拳,切忌一刀切、层层加码。用人篇分析了危机关头如何选准人、用好人,强调赏罚分明,确保执行有力。民意篇强调在危机中引导民意、保障民生、聚合民力的特殊作用和做法。警醒篇强调从政治法律、改革创新、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可以说,书中的36策都一一对应了危机治理的很多共性问题,所施之策无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策策管用。
二是植根传统治理智慧施“策”。在众多研究公共危机治理的著作中,本书最大的创新在于挖掘、发扬了我国危机治理的传统智慧。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面对了太多艰难险阻、危机灾害。远古如大禹所治之洪水,实则是先民遭遇的几近灭顶的重大公共危机。据史书记载,自西汉以来的2000年间仅大规模暴发的疫情就多达300余次。面对这些灾难,我们的祖先最终都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护佑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多少困难危机,就创造了多少治理智慧,这是一座值得深度挖掘和传承光大的思想宝库。作者独具慧眼、思接千载,从体例上借鉴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集大成的兵书《三十六计》,根据公共危机的实践逻辑分为6篇,每篇设为6策,共计36策。每一策均为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多出自经史典籍,其中“釜底抽薪”直接取自《三十六计》。从内容上看,每一策都是典故,有古人的精辟论断或成功实践。本书也用一定篇幅对每个成语的形成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充分挖掘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使其易学易懂易入心。比如,“居安思危”出自《左传》,告诉我们如何随时准备应对危机;“身先士卒”出自《史记》,强调的是领导要带头冲锋,深入危机一线靠前指挥;“惩一儆百”出自《汉书》,“论功行赏”出自《管子》,告诉我们怎样激励士气、鼓舞斗志;“过犹不及”出自《论语》,提醒我们处理问题把握好度的重要性,既不能不及、不够,也不要过火、过头;“革故鼎新”出自《周易》,告诉我们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形成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等等。这些成语和典故,令全书充满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通读下来可谓一举两得,既重温传统文化精华,又探得危机治理的锦囊妙计。
三是借鉴现代管理理论施“策”。现代管理学范畴的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理论体系,它融入了一般管理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西方国家,危机管理进入公共部门是在二战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公共危机研究的转折点。相比而言,我国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暴发非典以后,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才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领域,逐步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本书在对危机管理的战略战术研究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现代管理学提供的多元视角和理论框架。比如,本书的6个篇章基本契合奥古斯丁提出的危机管理的六阶段理论,即避免阶段、准备阶段、确认阶段、控制阶段、解决阶段和从危机中获利的阶段。第14策“兵贵神速”一节,采用了经典著作《危机管理》一书作者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4R模型,即减少、预备、反应和恢复。在第26策“止息讹言”中分别采用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和克罗斯的著名谣言公式,即谣言的效应=(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明确了构成谣言破坏性的三大因素,强调了危机处理所要遵循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这些现代管理学原理,为本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危机本质、研判危机规律,以更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置危机。
四是突出实战应用施“策”。公共危机影响、威胁和破坏的对象范围较广,涉及公共利益及社会的整体价值观,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共同面对。作为一项实战性很强的工作,危机治理最忌纸上谈兵。本书特别注重紧密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不能脱离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不能脱离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应对各类危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书用一个专章强调“民意”,可见“人民”分量之重。在危机中群众是救助对象,也是重要的力量之源,“民意篇”阐述的基本逻辑是,治理危机首先是取信于民、重点是纾困于民、关键是紧紧依靠人民,有了“民意”做保障,危机治理才能走向成功。比如“兵贵神速”“釜底抽薪”“多管齐下”等策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果没有闻令而动的举国体制,没有党中央的强大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这些招数在现实中很难见效。美国等发达国家疫情防控的失败之举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本书强调实证研究,全书用215个古今中外的案例提升了36策的深刻内涵和实用价值。比如,首策论述“居安思危”采用了12个案例,其中包括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新中国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邓小平批示“863”计划,新加坡和日本注重加强全民忧患意识教育,华为克服“断供危机”等,寓理于事,催人警醒、发人深思。第25策“取信于民”中的案例多达15个,用商鞅徙木立信、武汉订正疫情数据、温州“7·23”动车事故等正反案例,强调了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赢得民心何其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案例有令人击节叫好的成功之举,也有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它们都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令人印象深刻、茅塞顿开,同时大量的案例也赋予了本书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在后记中言及,写作本书的初衷是以期对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有所裨益。作为一本“硬核”教材,一本生动的锦囊妙计,本书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对广大读者而言,学习如何应对、化解工作生活中麻烦或危机,这本书也同样深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