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出版人主推脱贫攻坚主题图书—— 生动讲述减贫经验是出版人的责任

发布时间:2021.04.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101次

 □本报记者 章红雨

\"\"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在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发布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以闽宁经验为创作主题,讲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经典扶贫样本,是主题出版的重大举措。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供图

  3月31日,冲出疫情困囿,出版界期待已久的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了。在丰富多彩的图书品种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注意到,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图书非常亮眼。其中,向“闽宁经验”致敬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讲述扶贫工作者自己故事的《扶贫家书》(研究出版社),记录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30年间脱贫攻坚变成小康村的《沂蒙脱贫带边疆》(山东友谊出版社),用20余个图文故事展示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抉择、变化的《我们脱贫啦——第一书记镜头中的定坡村变迁》(广西美术出版社)等图书,带着泥土气,散发着露珠味,深受参观者喜爱。

  “闽宁经验”主题受追捧

  3月31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承办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新书发布会上,《诗在远方》一书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感慨道:“‘吊庄’——扶贫的革命性创举、走出大山之路、戈壁滩上的梦想、家园是汗珠和心血垒成的、‘村’至‘镇’就是一部史诗……”

  记者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展位前看到,《出路》《诗在远方》《我是移民》《大搬迁》《中国脱贫攻坚的宁夏样本》《走出黑眼湾》等10余种图书醒目摆放,显示出该社脱贫攻坚主题图书已形成规模。

  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何志明告诉记者,“闽宁经验”已成为世界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总结和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创造并推动的这一宝贵经验是出版人的责任。

  记者注意到,邀请移民作家书写移民故事,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脱贫攻坚主题图书的特色之一。《我是移民》作者马凤鸣1999年从老家西吉县调到贺兰山下闽宁村(闽宁镇的前身)工作。他说:“十几年了,这里的空气都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

  反映农民生活、讲述移民故事的《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农闲笔记》《走出黑眼湾》等图书,是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作家马慧娟的作品。作为移民搬迁亲历者,订货会上,马慧娟就其新书《出路》,与读者分享了党和政府的扶贫脱贫政策带给她的出路、带给西海固大山里走出来的移民的出路。

  老外写书赞扬中国扶贫

  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而中国外文局知名品牌“第三只眼看中国”,在帮助全球移动互联网受众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31日,在订货会上举办的《一个都不能少:老外眼中的中国扶贫》分享会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说,《老外眼中的中国扶贫》的出版,丰富了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项目的产品形态。

  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李春凯表示,《老外眼中的中国扶贫》是根据“第三只眼看中国”团队采写的20多个案例进行分类并结集出版,每个案例附有视频二维码,通过扫描,读者可观看到生动的采访影像。虽然展现的只是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伟大成就的缩影,但它是那么温暖、有力量。

  分享会上,该书作者之一、《北京周报》外籍专家苏德什娜·萨卡、中国网外籍专家彭瑞等讲述了目睹中国脱贫攻坚的感受和建议。萨卡建议,开展远程在线教育,连接乡村学校与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让农村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扎根农村支教一段时间。彭瑞采访过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绝壁上的彝族村落——“天梯上的村庄”。彭瑞说,“天梯村”不仅将“硬件”进行了升级,还保护了峡谷、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将脱贫攻坚和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以出版的力量彰显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出版人普遍共识。采访中不少出版人对记者表示,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场场相关活动,不只是对图书进行宣传,更为重要的是脱贫攻坚作为世界永恒主题,值得关注、研究、总结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