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守正创新“十四五” 出版强国今朝看 ——第四届中国出版创新年会精彩发言选编
发布时间:2021.04.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125次
编者按 4月2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出版创新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启航‘十四五’ 建设出版强国”为主题,旨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出版业“十三五”发展的经验与成就,研究“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发展的思路、重点,探讨出版强国及文化强国建设之路。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李一昕,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坚,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贺耀敏,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关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覃超,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唐咸秋等出版界、学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晓新主持。
本报今日特摘编部分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把握核心优势 守正创新发展
□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志坚
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论述、新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守正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努力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
第一个方面,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核心竞争优势。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优化整合。当前,人手一机,机不离手,许多人离开手机似乎就失去了一半灵魂,这是客观现实。碎片化阅读、移动式阅读、快餐性的阅读,已经不以学者、教师、家长和我们出版人的愿望而转移。以整本书出版为主要赢利模式的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同时,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更加鱼龙混杂。但是,我们相信,现实也确实是这样,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总是会顽强地要求把可信认知的最大共识和真正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产品,生产、分发和传导给大众。任何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都不会简单地跟着互联网需求“盲走”,也不会完全放任让互联网用算法给我们每一个人去设置信息茧房。
我们传统出版企业和出版人,拥有长期积累形成的选题、编著、翻译、审读等专业能力,拥有长期积累形成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我们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公众来讲,有责任感和优质内容的文化品牌,越来越成为读者严肃消费、高端消费的一个关键选择;从社会来讲,聚合和整理知识与信息的出版平台,越来越成为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机构等不可缺少的中介或者叫媒介;对于我们国家来讲,也正是由于这种定位与功能,由于我们这种选择能力和文化贡献,把出版权交给了出版社和出版集团。
综上,“十四五”时期,出版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在内容把关、高质量内容供给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是我们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的发展之基。
做强出版主业,涉及方方面面,这里想强调四点:
一是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作为主题出版的重中之重,也把先学一步、多懂一点作为做好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强内容把关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主流价值传播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编辑力量。现在的编辑需要具有导向分析、数据管理、媒介沟通等综合能力,做一个合格编辑的要求也更高了。一个出版社只有好领导没有名编辑是难以持续的。要加强对编辑的培训和再培训,以编辑为中心组织生产流程,要明确责任编辑作为内容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并给予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权限,打造一批名编辑。
三是持续擦亮出版品牌。中国出版集团拥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一批出版品牌,我们下决心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当然,擦亮品牌不是炒作引流,而是要做实出版。一个出版社一年总要出几本精品,作为镇社之宝,作为品牌代言。我们出什么品质的书,就会聚拢什么样的作者和读者。要把适应快速阅读与消解浮躁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尺度、有亮度的优秀出版物。
四是努力提升治理水平。在传统国有企业中,有着可待深挖的雄厚潜能,也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与执行能力较弱并存、经营风险与廉政风险交织等问题。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提出了把疫情影响转化为“四个倒逼”:一是倒逼优化出版结构、提高单品种效益;二是倒逼营销方式创新、强化线上营销;三是倒逼优化成本费用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倒逼拓展投融资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挖潜,降本增效。
需要国家、社会继续给予有力支持
应该说,无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还是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出版业都不算高,靠出版业自身的体量积累和再生产,很难支撑起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实事求是地讲,自发的阅读需求和市场信号,与提升大众文化品位、引导社会文化走向之间,有时确实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出版企业经常会面临两难处境,经常面对走向通俗、甚至低俗的诱惑和考验。这是一个现实。对出版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来讲,他们也有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处境。
针对这些问题,这些年来,中央始终强调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出台了一系列出版行业政策和文化经济政策,予以坚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总的来说,指导是有力的,要求是明确的,政策是到位的,成效是明显的,已经形成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十四五”时期,出版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来自产业外的各种挑战与挤压会更加严酷。出版业“十四五”规划要特别突出针对新的产业变局,充分考虑政策供给问题,完善、落实并创新相关政策。
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继续给予传统出版企业特别是转企改制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继续稳妥解决正在逐步突出的转企单位“中人退休事企差”问题和更加严重的离退休“老人”医疗支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细化,进一步完善出版企业“两个效益”综合考核和相关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考核指标,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更加强调社会效益优先,使企业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使企业能够引进和留住人才,使企业愿意加强对战略性项目的投入。
二是按照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在出版业扶持一批重大项目。财政投入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更加突出绩效导向,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要将一批出版强企打造成为平台型企业,连接作者与读者、打通供给与需求、融合线下与线上、沟通海内与海外,承载和传播国家核心价值、主流文化,推动出版产业新生态建设。要支持和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意志、有影响力的大文化产品电商平台、全民阅读推广平台和出版大数据平台,掌握渠道话语权。
三是进一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对所有内容生产发行企业一把尺子量到底。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的有关要求,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加强对平台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制止利用资本优势低价倾销、利用政策模糊搞变相出版或侵害版权等破坏产业生态行为。进一步强化对出版内容与出版活动的统一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鼓励出版企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强化管理、开拓创新。增强活力、挖掘潜力,必须加快内部的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肯定会打破现有格局下的思维定式,也可能会触动既得利益中的“奶酪”。上级部门要保护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好干部,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出版标准体系、图书库存监测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守正创新 谋划高质量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黄强
人教社“十三五”的一些情况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宗旨就是“植根教育,服务教育”,就是以出版的方式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十三五”期间,人教社坚持正确导向,认真履行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和文化战略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在教育出版领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了“四大战略”。
第一战略,是以中小学教材为核心的品牌拓展战略。一方面,始终把中小学教材作为发展重心、工作中心和产品核心,以师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主线,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以教材为圆心,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拓展人教出版物品牌。
第二战略,是以内容建设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战略。我们紧跟信息技术发展,以优质内容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开发适合基础教育教学应用和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人教社先后获批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以数字教材为代表的系列数字产品在多省市推广使用,人教数字出版业务在出版界居于前列。
第三战略,是以版权运营为重点的合作共赢战略。一方面,将教材版权作为核心IP,作为战略性资源,加强保护和开发,开展多领域、多区域、多形式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版权贸易稳步增长,国际合作力度不断增强。我们与澳门教青局合作编写出版的《品德与公民》《历史》等教材使用后受到欢迎。
第四战略,是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的人才兴社战略。坚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的优良传统,把教材编写出版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依托课程教材研究所、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开展研究,以制度建设激励创新,培养人才。
通过实施以上战略,“十三五”期间人教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教材主业更加挺拔、基础更加扎实,教育出版业务进一步拓展,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品牌更加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稳定增长,总体服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教材编研出版国家队和主力军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国家教材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基地。
2020年11月29日,人教社70周年社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社老同志回信,高度肯定人教社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对“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提出殷殷期望。应该说,人教社的“十三五”实现了圆满收官。
关于人教社“十四五”的一些想法
“十四五”时期是人教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谋划人教社“十四五”的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体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体现立德树人,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于教育出版而言,人民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就是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来谋划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乃至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
大家谈转型升级,主要指从纸质转到数字,从传统出版转到数字出版。我觉得纸质出版本身也有个转型的问题,推进教育出版的供给侧改革,满足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旺盛的学习需求就是一种转型,改变过去单向传播的出版思路和工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转型。
二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十四五”规划制定要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大格局下来思考,国家政策指明的方向,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家整体进入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重心也实现了战略转移,教育由主要抓公平迈向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成为教育工作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因此,我们要以教育出版的高质量来满足整体进入小康之后全社会广大师生和家长对于教育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就教材建设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教社老同志回信中所说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就是精品教材的内涵和标准。“精”就是高质量,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主题是完全一致的;精品教材,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打造精品教材,就是我们的教材要让“教师愿教,学生乐学”,切合社会对高质量教材的需求。“培根铸魂”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在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树立奋斗精神,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启智增慧”是文化知识教育、能力素养培养的要求,就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并不断完善教材的知识体系,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强化素养,启迪智慧。教育部已经开始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人教社会根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高质量编研出版第十二套教材。这正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契机和抓手。
三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植根教育、服务教育,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材编研出版队伍,坚持合作共赢的教材租型代理商业模式,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这都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仍然应该坚持的成功经验。
人教社70年的成绩是辉煌的,但我们自己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们必须守正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自我革命,改革那些与新时代的需要、与总书记的期待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在组织管理的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在教材和教育图书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合发展上有所突破。
四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就社会效益目标而言,“十四五”期间,我们希望更好地服务教育、更好地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把人教社建成为中国青少年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国家基地,人教社自身向现代企业、卓越企业的目标迈进。
五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理念,要有战略的谋划,也要有战术的设计,要有措施、有保障,能落地。我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也要制定重点选题规划和其他方面的重点项目,以重点选题、项目作为带动引领,要做到路径清晰、责任落实,有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推动规划实现的抓手。
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
□武汉大学副校长 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在把方向、守阵地、出精品、强队伍、抓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于教材出版,比如多媒体融合教材、通识教育教材、跨学科教材等。第二,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教材出版能体现时代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第三,教材出版和课程建设同步,保证课程的需求。第四,增强了教材的品牌意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大学出版社,形成教材出版品牌。第五,教材出版的作者队伍不断增强,出版社注重培育作者,注重组织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编写适合不同性质高校、不同学生类别的教材。这都是过去没有特别关注、而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教材出版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单色印刷改成双色印刷,有的增加了英文摘要,有的增加了学习目的、学习小节,有意识版面留白,留给学生做笔记的空间等。
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新的时代方位,充分发挥教材在筑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方面的功能和作用。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教材、职业技术学校教材和高等学校教材的管理办法,虽然分为三类,但每一类的管理办法都涉及总则、管理职责、教材规划、编写、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服务保障、评价监督等内容。2020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特别明确教材是国家事权,应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加强政治把关,健全教材体系,注重改革创新。作为国家事权,还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体现出教材编写出版的国家意志。所以,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我们要坚定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坚持方向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中也特别强调: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编写出版的风格可以不同,价值标准可以多元,但首先要有一些中国烙印,要有我们国家共同的文化底色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所以,大学教材是高校育人的“文化母乳”,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载体。而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有”还是“没有”,老师上课“用”还是“不用”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小事。
因此,教材出版的指导思想,第一,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对“马工程”教材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落地,进一步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体现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例如,武汉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教材建设的实施办法》也特别强调了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风格,要注重开发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建立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第三,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全部领域,贯穿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教材,最后都要落脚到成人成才上面去。第四,必须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教育观、价值观,把好教材建设选用关、管理关、建设关,建材的内容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的引领,借鉴外来的时候必须立足于本土,而非西方教材直接的搬运。大学教材选用要坚持为我所用,按需选用。第五,体现人的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员会进行会审,省部级教育部门审核本部门的编写教材,高校审核本校组织编写的教材,专家学者个人编写的教材由各个单位组织专家审核层层把关,教材出版凡编必审。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上有错误的教材不能通过,选文篇目内容消极、导向不正确、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或社会形象负面的、有重大争议的必须更换,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立场,价值观和品德作风有问题的必须更换,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实行教材编审分离制度,遵循回避原则。
教材凡编必审就是要严把政治关、学术关,注重质量的提升,重点审核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学术把关重点审核内容。我们希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编出来的教材适合于国家的需要,适合于高校育人的需要。
“十四五”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贺耀敏
“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出版高质量发展,以出版强国建设为引领,必须努力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版了一批又一批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出版物,这些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产品给行业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出版强国的根本标准就是一个国家整体出版所呈现出来的政治导向强、出版内容强、生产能力强、传播效果强的综合体现,政治导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需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今天我国的出版人怀抱理想、充满热情、忘我工作,积极为出版强国建设争作贡献。我们看到一批批的精品力作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我所期待的让图书的生命更长久,这是出版人的一种光荣,也是出版人的一种存在。
我国新发展阶段出版强国建设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紧紧围绕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出版导向,把导向正确、内容优质、创新突出、双效俱佳作为出版强国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推出更多促进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精神、适应读者需求、鼓舞正风正气、充满现代气息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
要将出版创新发展特别是内容创新和内容建设作为出版发展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功法则。出版强国建设离不开广大作者的参与和精品力作的产出,鼓励广大作者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目标,创作出真实反映人类认识不断深化最新成果、真实反映时代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真实反映人民群众高尚追求和所思所感的优秀成果。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反映时代发展趋势、记录时代进步脚步?我们既需要有大历史的宏观叙事方式的作品,也需要有小切口的市井百姓口吻的作品;既需要有学理性的理论研究著述,也需要有叙事性的时代白描成果。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应该突出其反映时代发展方向和时代变化趋势的特点,这是对出版界出版策划能力的考验。
我们应该研究新一代青年读者的知识需求、接受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一代青年读者知识需求的广泛性、接受方式的多样性、学习习惯的持续性都是此前几代读者所不具备的。青年一代读者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愿望和需求远远高于过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也十分强烈。出版人一定要贴近读者和读者需求,不能盲目为了自我喜好和兴趣而生产。例如,青年读者对于各类研究成果的数据支撑和数据资料都十分关注,这既是一种阅读习惯的特点,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我们的出版物中更多地运用各种科学准确的数据,不仅会更好地满足新一代读者的要求,而且更会增强我们出版物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出版强国建设的动力,挖掘出版强国建设的潜力,焕发出版强国建设的活力,形成出版强国建设的合力。
加快科技创新和媒体融合
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现实捷径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出版产业,这是由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的。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媒体融合,这已经是多年来出版界取得的共识,而且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期待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大突破。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媒体融合的现状来看,往往拥有科技创新一方处于强势或优势地位,而拥有内容资源和出版权的一方处于弱势或劣势地位,所以在相互融合方面存在着不少顾虑。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出版业积极参与到出版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从全国出版业长期发展来看,加强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媒体融合,推动出版业真正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还需要各方面继续深入做好工作。
我们不能低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有专家提出“出版人工智能”概念,为我们描绘了出版产业融合的美好前景。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应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传统出版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一是我国图书出版结构性调整仍在深化,在不断倡导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政策指导下,新版图书数量、品种和比例不断降低,重印图书数量、品种和比例不断提升,过分追求出版码洋的风气受到抑制;二是精品力作和优秀图书品种显著增加,特别是主题出版类图书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文化经典和出版精品对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我国图书市场增长态势良好,图书出版营收、利润总额增长都有较大增长,这些变化都是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积极变化。从当前我国出版社发展状况来看,传统出版始终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我国的传统出版怎样才能变得更强更好?这就必须在产业创新、产业集成上做文章,在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议在制定全国“十四五”出版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和实践突破。
现在我国是世界六大出版强国之一,而且我国排名第二,这是令人鼓舞的世界排名,也是提出警醒的世界排名。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我国出版规模总体虽然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在世界出版前十大企业排名中,我国出版企业却无缘进入,也就是说我国还没有真正出现在世界出版市场上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强势企业”;二是因为我国出版规模总量主要是依赖我国14亿人口的阅读需求,特别是教育需求支撑的,还不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内容生产大国,与内容生产强国还有更大的距离。我们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应该成为世界级的内容生产强国。所以出版界真的需要放下手中的“坛坛罐罐”,瞄准出版强国建设目标奋起直追。
加强国际交流与传播
要加快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日益牢固。当前,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仍然是“西强我弱”局面,我国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亟待改变,我国出版界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出版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把中国优秀图书推向世界,走近海外读者,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王关义
当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都在加快,这些改革其核心点都是立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
出版学科属于文科,人才怎么培养特别强调发散性思维,实践能力成为出版人才培养的短板。据统计,2019年,在当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攻读专业学位的人数占比已达58%。但很多高校甚至还在套用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法上,虽然专业硕士强调应用型,但很多高校的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导师资源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这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催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人类从事出版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众所周知,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是人类历史和文明成果的全面记录。人类进行出版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出版物就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代表着国家意志。在出版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出版学是研究人类出版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从实践维度看,出版学科建设能够满足现代文明社会建设中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和传承,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国家建设过程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引导群众的需要。
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出版学科建设适应了知识发展、知识分化对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新逻辑新需求。快速发展的出版新业态与知识发展、知识分化紧密互动、共生共长。伴随着出版新业态的发展及出版领域的知识发展和知识分化,快速发展的出版新业态催生了新的社会行业和职业,有些传统出版行业和职业的萎缩甚至消失,如捡字工、胶片制印工等,有的则在快速发展、极速生长,如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有声书、知识付费、数字文化创意活动、动漫和游戏数字内容服务等逐渐形成巨大产业链条,迫切需要加强出版学科建设。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将极大满足国家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高层次出版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等工程。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和运行,都与新型高层次出版专业人才密切相关。出版学科建设将极大提升业界亟须的具备新知识、适应新业态的新型出版高端人才供给,能够弥补出版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出版业态对高层次出版人才急需的短板。从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看,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工作人员比例不超过2%,高层次出版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传统出版行业转型乏力,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整体收入规模超过9000亿元。然而,目前新型融合出版领域中博士学历从业者不足10%,急需大量适应出版新业态发展的高层次出版专业人才。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是稳固中华文化国际地位、更好地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对高层次出版人才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国际上国家文化竞争的实质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竞争,没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很难取得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主动权,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影响力,很难形成与西方文化较量的竞争力。所以,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高层次出版人,是巩固中华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的基础条件
丰富多彩的出版活动实践是出版学科建设的沃土。从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情况看,产业融合和产业分化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两种必然现象,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建立在产业需求基础上的学科知识也只能不断分化和细化,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发展史证明,人类几乎所有的重大贡献,一定是因为人类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高校学科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学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出版学科建设必须根植于出版实践。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出版业及出版学科也是中国对推动人类文明历程的重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学科建设理念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灵魂。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也要集中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急需的学科,出版学就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发展急需学科。
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是党更好的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齐心协力实现国家富强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出版业属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科学理念引导人是出版工作肩负的神圣使命。从历史来看,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各地诞生了一批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也必将证明,加强出版学科建设是党带领人民继续奋斗,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高质量的文化氛围。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要重点关注如下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关注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出版史尤其是红色出版史研究,围绕出版行业发展急需的版权产业开展对策研究,围绕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围绕出版强国建设目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围绕制约印刷强国建设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协同研究,围绕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开展主要国家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
高校出版学科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围绕出版行业发展急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学科是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为经济社会和出版行业的发展服务是出版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出版学科生存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条件。要围绕出版学科建设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良好的出版学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