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出版

发布时间:2022.09.2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92次

□本报记者 尹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出版”位于“05文学”门类下,目录代码为0553。“出版”增列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意味着什么?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对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对话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卿。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本次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基础上编制形成。在2011年颁布实施、2018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出版”在作为附表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出现。

将两版目录进行对比,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版”由附表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其二是明确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

近年来,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显示,编辑出版学是属于文学类,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目前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50所。

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个不同系列。从学术学位来看,目前出版往往挂靠在文学、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一级学科之下,设立出版学二级学科或出版学专业方向。比如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挂靠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毕业时授予管理学硕(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则挂靠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毕业时授予文学硕(博)士学位。

从专业学位来看,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以来,全国目前共有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33所高校设立有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显示,在授予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同时,也可以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

方卿对此表示,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后,已有的学位点仍然可以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学术博士,也可以两者并行,既招学术博士,也培养专业博士。需注意的是,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的设立需要独立申请,申请的条件和程序还要等待有关部门后续公布。

人才培养突出专业技术能力

9月14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记者问》)。该负责人在介绍本次目录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时说,在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突出专业技术能力,强调精准和灵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如何增强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也是方卿从事出版教育工作30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他表示,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相关高校可以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让出版高等教育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定位以及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师资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改变过去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是学科目录附表的呈现方式,将两表“相并”,“出版”由此进入学科目录。在方卿看来,“并表”可视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其意义在于面向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弊端。

“‘并表’从表面上看是进入学科目录,本质上则是提供了重新思考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契机。”方卿表示,“出版”以专业学位身份进入目录,参与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会增加,学位点的数量会相应提高,带来的教育资源会更加丰富,从而提升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此外,由于进入目录的是出版专业学位,因此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与出版业界的合作,有助于毕业生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高端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将出版等一批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体现了优化发展专业学位、支撑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必然逻辑。”方卿告诉记者,将出版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是对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升级”或“提档”,这既是长期以来出版管理层、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对出版高等教育以及满足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带来利好。

“出版”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此举对培养出版高端人才、推动出版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方卿看来,业界关注学科建设话题是一件好事。

“当然,进入目录只是出版学获得社会认同的第一步。”方卿表示,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出版学还很年轻,存在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和范式不够成熟等问题。他同时谈道,出版学科的成长需要管理层、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将进入目录的“喜悦”转化为学科建设行为自觉,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促进学科健康成长,更好地赋能出版强国建设,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