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读者为本,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馆配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13.09.18 阅读:135次
目前,业界有很多馆配论坛,话题基本是围绕书目数据、折扣、招投标、借阅率、馆配会等,很少有讨论读者需求、讨论如何更好为读者服务的。
馆配是很多出版社、经销商都非常看重的销售渠道,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新华系统开始在馆配市场发力,四川文轩、浙江新华、北京台湖等都加大了馆配市场的推广力度,总体上,馆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馆配对出版业的贡献和影响日益增加。
但馆配市场的生态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好像都不是很满意,数据、折扣、成本费用、效率、品种数与复本量、馆配会效果等似乎都需要改进。因此,无论是从参与者当事者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事项看,都需要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馆配生态系统。
构建馆配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馆配生态系统
一、出版社出版好书
如果把图书作为一个产品,那么,图书承载着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独特价值,那就是知识和思想。图书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图书得有文化得有“精神”,才能称得上图书。出版人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科学、弘扬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重任。
如果说文化使命是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商业伦理则是出版的底线,比如说履行文化使命,要多出好书,底线是少出或者说不能出坏书、滥书。
首先不能生产有毒有害的产品。图书是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一旦有毒有害,其危害程度更深,影响的可能是一代人或者一个人的一生。什么是有毒有害的图书产品?不能是反科学的,不能是反常识的,不能是反人类的,不能是蛊惑人心的,等等。出版人要有底线,底线除了这些,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能对孩子下手!毒害与污染孩子的心灵与智慧是出版人最大的罪恶。
底线之上,是不能生产无营养的产品、垃圾产品,还有不能生产奢侈产品,奢侈产品主要体现在礼品书上。这些图书虽然看起来毒害没那么大,但因为数量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很严重。
从实际情况,目前,出版业中跟风出版、重复出版、拼凑出版等现象严重。
二、高效地挑选出好书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种(初版241986种,重版、重印172019种),总印数79.25亿册(张),总印张666.99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56.78万吨,定价总金额1183.37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04%(初版增长16.62%,重版、重印增长6.17%),总印数增长2.85%,总印张增长5.12%,定价总金额增长11.32%。
24万种新书,是全品种收藏还是精选?好书如何被发现?数据、招标机制、折扣、馆配会等如何为挑选好书服务。
挑选好书,谁的责任?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数据、配书、评价。
三、图书馆界、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联合推广阅读、引导阅读、服务阅读
系统的知识、深刻的思想需要推广与启蒙,需要碰撞与交流;现在是浅阅读、轻阅读盛行的时代,但深阅读、严肃阅读不会消失,特别是研究者更需要图书馆,而不是手机、IPAD屏幕。
四、馆配行业要有规范,要有监管,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自律
严肃作品、大部头的作品一定是相对小众的,图书馆应是这些小众阅读和研究的最好保障。
借阅率最高的是最大众、最浅显易懂的作品,图书馆的价值不限于、甚至说不在于此。
图书馆的招标决不能以折扣论。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熊丽副馆长等曾对馆配服务构建了两个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游戏规则定了,谁不遵守游戏规则谁出局,按游戏规则做游戏,谁实力强,谁服务好,谁胜出。
建议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学会、高校图工委)可以建立图书馆采编工作评估办法,评价图书馆的采编工作。
馆配商是连接出版社和图书馆的中介,对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我认为馆配商的作用很大,甚至可以说最大,但监管最难。
五、内容的生产
1.高校和社会
2.学术评价机制
重质不重量
3.原创
4.中华文化
这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浮躁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出了问题,当代人或者没有收到文化的熏陶,或者自己扔掉了老祖宗的东西,自己身上已经没有文化,或者自己也感受不到文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也是如此认知,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落后了,不适应了。
其实自信既不是自负,也不是自卑。不自负,就不会拒绝其他优秀文化;不自卑,就不会轻易抛弃自己优秀的传统。自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中,要体现在文化建设扎扎实实的工作中。
只有实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逐步实现文化自强;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出版人、学术界都负有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