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配市场面临“大考”

发布时间:2013.09.25      阅读:146次

 

近几年,大中专图书馆配业务、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业务、中小学图书馆业务、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业务的蓬勃发展,无疑给出版物市场催生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市场背后的种种格局变化,让出版界深思和不得不应对。如,馆配市场集中度偏低,恶性竞争导致服务滞后,如何推进图书馆馆配市场的服务升级?借阅纸质书刊册数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迫使图书馆调整对纸质书刊的采购策略,出版界如何应对馆配形势的新变化?图书馆的招标决不能以折扣论英雄,然则评价标准如何建立,如何规范馆配市场?什么图书是馆配市场的主力,什么又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如何开拓馆配业务的海外市场?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2013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高峰论坛吸引了多方关注。本报撷其精华精心整理编辑,以飨读者。

 

                     图书馆:建设需求变化,采购策略调整

 

 

张美萍(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

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三个重要环节,其顺序为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产业链的终端,是图书出版发行的最终用户,馆配商作为连接下游图书馆和上游出版社的中间环节,是图书馆获得图书信息和馆藏图书的主渠道;出版社承担着图书出版与发行的工作,其出版的图书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我从一个图书馆工作者的视角,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谈一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以及纸本图书采访需求。

需求变化,采购调整

在信息环境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概念的外延不断地扩张,它不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纸质书刊、磁介质等实体资源,还包括具有所有权、使用权、租用权等网络数据库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等虚体资源。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一为载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图书馆由过去的学习空间逐步地变成信息共享空间,馆藏资源的使用不再仅限于印刷品书刊,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先进技术及设备的使用是以数字资源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拓展新的资源建设领域,调整资源建设结构。如网络开放获取资源、开放获取期刊、机构知识库建设,博客、维基百科以及存在于用户、群体当中的知识智慧等,都将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其二为有限资源经费和无限的资源发展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出版业已经开始走向全媒体出版时代,即同一种内容,出现多种载体同步出版的局面,但单一载体资源出版数量并未减少,从绝对量上来看,各种载体绝对增长量均向逐年增多的趋势发展。同一内容的出版载体各不相同,使不同载体的内容交叉重复,而经费的增长,远远不及资源载体总量的增长,造成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用户所需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资源建设工作与过去相比,既要考虑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需求,满足不同技术设备支持下的多载体资源内容建设,又要对相同内容各种载体资源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尽量避免重复,节约经费。

其三为加强协作共建,提高资源总体保障能力的挑战。信息资源海量剧增,单馆经费及人力无法进行资源需求的总体保障建设,要求图书馆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构建合理、开放的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利用协作联盟组织、全球互联网,深入加强协作,进行协同共建,通过特色馆藏互补,实现资源保障的协同化、集成化,实现泛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提高信息资源总体保障能力。

其四为用户对资源使用习惯改变的挑战。泛在信息环境的发展,用户所需的许多资源都可以在网上获取,因此来图书馆的次数以及借阅纸质书刊册数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迫使图书馆调整对纸质书刊的采购策略。各类用户图书借阅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电子资源检索人次和下载篇次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用户的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用户对数字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

面对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各种挑战,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近年来对资源的结构进行不断地推进式调整:通过馆舍的改建进行馆藏布局的调整,如将多年来无人借阅的纸本图书移到闭架借阅区和储存馆,未来几年还将对新馆进行改造,加大由学习空间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步伐;减少纸质图书、期刊的采购复本。中文纸本普通图书由2008年2.45册下降到2012年的2.19册。纸本期刊由2008年的近3965种下降到2012年3559种;增加电子资源的采访力度,各种数据库由2008年的443个增加到2012年的480个,各种电子图书由2008年的50万种增加到2012年的238万种。在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北大图书馆加强与CALIS、CASHL等联盟组织的协作共建,加强与院系分馆的共建共享,加强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如已经发布了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等等。

利益博弈产生折扣战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采取招标形式选择馆配商,在招标过程中,图书馆希望以相对合理的经济代价换取最优质的图书和服务,馆配商试图用最小代价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但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馆配商在资质及服务方式相当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折扣上做文章,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产生了馆配商之间的折扣战和服务战。面对这样的场景,图书馆希望馆配商能够有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以获得优质的服务,使双方的合作可持续发展,获得双赢。所以在招标选择供应商时,不希望仅以最低折扣确定馆配商,更看重其综合能力。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招标选择的馆配商,多集中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国营大型新华书店系统或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图书公司。实践证明,只要合理设计招标方案,并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馆配商。

对于经过招标选择的优秀馆配商,我们的需求是:在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前提下,做好自己的主业———馆配商的主业首先是提供适合图书馆所需的、全面的图书信息;具有广泛、顺畅的货源渠道,具有良好的资信,与上游出版社具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有顺畅的物流系统,能够及时地将所购图书送货到馆;有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有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出版社的需求

作为上游企业,出版社表面看起来与图书馆相隔较远,实际上,图书馆迫切需要与出版社建立沟通和交流关系。因为出版社作为图书的出版发行者,肩负着图书出版选题与质量的掌控以及图书信息的发布等重任。图书馆对出版社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多出学术精品。近年来,出版社新书出版的品种越来越多,据2011年至2012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统计,2011年,中文图书新出出版品种为17.9万种,其中学术文化类图书占23.28%,大约为4.26万种。但如此多的新品种图书却存在着出版同质化、跟风出版、内容雷同等现象。呼唤更多的学术图书出版,既是出版社应承担的历史文化重任,也是学术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出版社种类丰富、高质量内容图书的出版直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有利于高校人才成长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高校收藏高品质的学术图书也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范围。在此我们有着相同的追求,图书馆人希望出版社与图书馆加强沟通,通过了解高校需求特点、分析图书借阅频率、利用率、读者需求等情况,为出版社选题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源,出版更多的高品质图书。

其二,规范出版。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出版是比较规范的,但仍有不规范之处。比如,一号多书,图书的重复出版,多卷书不按常规连续出版,以及图书印刷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错装、倒装、残书等。还有个别图书入藏以后,发现有抄袭、侵权等法律问题。这些需要出版社进一步地规范、并监督其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

其三,建立良好的图书出版信息发行渠道。尽管目前各图书馆以馆配商的信息为采访的主要信息来源,但任何一个馆配商由于其经营特点、采购人员对图书内容理解的视角差异等原因,导致各馆配商所提供的图书信息不可能完全相同,信息覆盖范围与图书馆需求终有偏差。利用出版社的全品种图书信息,来弥补馆配商信息的不足,是图书馆采访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一些出版社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了馆配服务部门,承担着向终端图书馆推荐书目信息,进行图书馆收藏品种的评估回查等项工作,深感出版社在转制后服务意识的转变。希望能有更多的出版社在信息推荐发布方面与图书馆建立更多的联系。

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数字资源产品增长迅速,并不会使纸质图书的出版品种短期内有所减少,高校图书馆会收藏更多的纸本图书品种。但由于受资源建设载体的拓展,各载体文献内容的互补性和可替代性增多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纸本图书采购复本将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北京大学已经出现了虚拟(电子)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光华管理学院分馆等。随着同一内容电子版与纸质图书的同步出版以及按需出版逐步地被业内接受,纸本图书的采购将趋向于以用为主,这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大势所趋,对此,我们三方都应做好应对。

 

                       陈大利:图书馆服务方式亟需转型升级
 

 

陈大利(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馆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由于上游出版范畴大幅拓宽,数字化资源比例加大,则下游图书馆服务方式面临转型升级。但目前,馆配市场集中度偏低,恶性竞争导致服务滞后,而馆配市场缺乏规范、有效的行业约束,以产品买卖为主的“图采会”遍地开花,市场透支严重。在馆配市场的上游,数百家出版机构和供应商拼全力参与馆藏图书的出版和图书馆采购的招投标活动;在市场中间环节,供应商、馆配商,无论国有民营都在争夺全国市场。馆配商为了争夺市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杀折扣、冲销量上面,不关心、不改善馆配服务问题,致使对终端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长期滞后于图书馆的需要。

如何推进图书馆馆配市场的服务升级?打造紧密的服务供应链平台是一条道路。可组建全国性的行业平台联盟组织,在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之间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全国性的第三方书目平台,不仅提供现有书目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服务,而且提供可供书目信息,针对需求开展专业化的内容定制业务。平台应以行业服务为己任,不以赢利为目的,从而保证书目信息的权威与公允。同时,整合资源需求,建立跨产品形态的集中交易平台。


        刘拥军:公共馆为主力,高校馆稳中有降,基层馆为新引擎
 

 

刘拥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公共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数量增长的重要力量,各类学校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结构与质量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公共图书馆码洋同比增长23.46%,2013年上半年较2012年同期增长36.45%。公共图书馆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加快直接相关,而高校图书馆采购量则稳中有降,2013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35%。细分到各层次图书馆,“211工程”院校类图书馆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近13%,其次是独立院校类图书馆。由于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基层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引擎,社区图书室、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教材教辅市场的萎缩,馆配市场竞争加剧,以各省新华发行集团为主的馆配商格局不断强化。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采购日益的专业化,馆配商的服务也日益个性化,同时,利益日益摊薄。尽管2013年上半年馆配品种数和馆配册数较2012年上半年相比,均表现为同比下降,但2013年上半年馆配码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7%,高码洋图书增长明显,馆配图书平均定价上升。从整体馆配市场的单册平均定价来看,2013年上半年的图书单册平均定价为42.66元/册,相对于2012年同期的39.60元/册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公共馆的单册平均定价从33.17元/册增长到37.63元/册,高校馆从41.88元/册增长到45.11元/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馆配图书中的科技类图书的更新率不断提高。2013年上半年,科技类新书码洋比重达到28.60%,而社科类仅为19.26%。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服务人群日益广泛,大众文化类图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工业技术、文学和经济依然是馆配市场的三大主力,三者合计占到2013年上半年馆藏码洋的46.6%。同时,文学类上升明显,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码洋增幅达到2.45个百分点;工业技术类和经济类则出现明显的规模收缩,分别下降了1.35、1.49个百分点。

数字出版技术的新发展必定带来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数字产品特别是大数据服务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日益成为国际话题,馆配市场的海外业务开拓成为亮点。

                                                  蔡继辉:招标绝不能以折扣论
 

 

 

蔡继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营销总监、总编辑助理)

目前,业界有很多馆配论坛,话题基本是围绕书目数据、折扣、招投标、借阅率、馆配会等,很少有讨论读者需求、讨论如何更好为读者服务的。

馆配是很多出版社、经销商都非常看重的销售渠道,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新华系统开始在馆配市场发力,四川文轩、浙江新华、北京台湖等都加大了馆配市场的推广力度,总体上,馆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馆配对出版业的贡献和影响日益增加。但馆配市场的生态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好像都不是很满意,数据、折扣、成本费用、效率、品种数与复本量、馆配会效果等似乎都需要改进。因此,无论是从参与者当事者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事项看,都需要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馆配生态系统。

如果把图书作为一个产品,那么,图书承载着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独特价值,那就是知识和思想。图书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图书得有文化得有“精神”,才能称得上图书。出版人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科学、弘扬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重任。如果说文化使命是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商业伦理则是出版的底线,比如说履行文化使命,要多出好书,底线是少出或者说不能出坏书、滥书。什么是有毒有害的图书产品?不能是反科学的,不能是反常识的,不能是反人类的,不能是蛊惑人心的,等等。底线除了这些,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能对孩子下手!毒害与污染孩子的心灵与智慧是出版人最大的罪恶。

现在是浅阅读、轻阅读盛行的时代,但深阅读、严肃阅读不会消失,特别是研究者更需要图书馆,而不是手机、IPAD屏幕。严肃作品、大部头的作品一定是相对小众的,图书馆应是这些小众阅读和研究的最好保障。借阅率最高的是最大众、最浅显易懂的作品,图书馆的价值不限于、甚至说不在于此。

图书馆的招标决不能以折扣论。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熊丽副馆长等曾对馆配服务构建了两个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建议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学会、高校图工委)可以建立图书馆采编工作评估办法,评价图书馆的采编工作。
 


 孙洁:海外中文书店的现状

孙洁(加拿大新华书店经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加拿大以讲英文为主的主流社会也出现了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在温哥华新华书店,经常有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能顺畅阅读中文的非华裔读者来购买中文图书,而正在努力学习中文的非华裔读者更是不胜枚举。

北美地区的中文书店从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私人开办家庭式经营的个体书摊。经营规模较小,多半以出售茶饮、乐透彩票、文具及小礼品为主,图书并不是主营的经营项目。所售图书也只是一些卡通漫画、命理运程、报刊杂志等。

第二类是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书店,比如新华书店、三联书店、皇冠书店、金石堂书店等。这些书店在当地已经运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拥有各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按照我们国内的行业标准来看,这类书店才能称得上是正规的书店。

从各个不同品牌的书店经营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经营台湾地区图书的书店,图书均为繁体字,读者绝大多数来自台湾。这类书店经营的图书多以日常生活题材为主,深层次的图书较少,涉及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而且内容陈旧,书价较贵。基于这些原因,读者日趋减少,书店不得不转型或关张。温哥华的皇冠书店、金石堂书店就是这样的结局。

第二类为经营香港地区图书的书店。图书以繁体字为主,简体字为辅,繁体字图书占90%,简体字图书占10%;读者多来自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及亚洲其它使用繁体字的国家。经营的图书种类、题材与经营台湾地区图书的书店相比,风格大致相似,但在图书题材的深度上有一定的提升。新书上架的比率不高,价格还是昂贵。

第三类:经营大陆图书的书店,以新华书店最具代表性,图书绝大多数为简体字印刷,读者来自世界各地,经营的图书内容较全面,涵盖中国文学、艺术、收藏、历史、哲学、传记、旅游、摄影、园艺、养生保健、烹饪、理财、电脑、亲子励志、宗教、歌谱、字帖、画册、字典、中医、中文教材、卡片挂图、英语学习、西方文学文化等几十类及各色音像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本地的英文书店也开始摆放一些中文图书。

每次回国出差、公干,总能听到同行们说到做书难。我深有同感。困难之一是传统纸质阅读受到网络和电子阅读的强大冲击。不要说排行榜上的畅销书籍,就连十分冷偏题材的专业著作都能从网上下载;困难之二是一些小型书店大量低价出售盗版图书、音像,对正版图书经营销售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困难之三是受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在海外的图书购买,很少有政府、机关、团体公款采购的情况。困难之四是受资金短缺的影响,书店很难继续扩大规模,更谈不上建立连锁经营。

如果政府能把多年来所提倡的中国文化海外输出政策落实在对海外中文书店具体的资金支持上,像我们加拿大新华书店这样的海外中文书店,完全可以实现全加拿大、甚至北美境内的连锁经营,扩大中文图书供应的覆盖面,使中国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传播。